查看: 202|回复: 0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阿莱特·茹阿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2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其他 
s34468419.jpg.jpg          

书名: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作者:阿莱特·茹阿纳
分类:人文社科
ISBN:9787513940788      

内容简介

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日,在法王查理九世默许下,新教军事领袖科里尼被天主教一方吉斯公爵亨利一世手下的士兵杀害。很快,天主教徒头戴饰有十字架的帽子,臂缠白色袖章,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异端”,处决迅速演变为大规模杀戮。然而,就在几天前,巴黎城中还一片欢乐祥和,一场象征和解的隆重婚礼刚刚在巴黎圣母院举行。

在本书中,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莱特·茹阿纳分析处决与大屠杀突然发生的来龙去脉,考察当时国内外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对此的反应,重新讲述了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的故事。在她看来,这血腥的一天改变了法国历史的走向:天主教在法国的命运彻底改变;新教徒不再认为法国会成为新教国家,开始形成身份认同;动乱杀戮之后人们对秩序的渴求使君主权威得到强化,绝对专制的大门开启;对宗教分裂及其导致的创伤的反思,同样使王权受到质疑,甚至为大革命埋下伏笔。

作者简介

阿莱特·茹阿纳(Arlette Jouanna,1936—2022),蒙彼利埃三大荣誉教授,长期从事法国十六世纪史研究,在法国宗教战争、十六世纪法国政治史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主要著作有《反抗的责任》(Le Devoir de révolte)、《十六世纪的法国(1483—1598)》(La France du XVIe siècle,1483-1598)、《绝对权力》(Le Pouvoir absolu),与他人合著有《宗教战争历史与词典》(Histoire et dictionnaire des guerres de religion)、《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La France de la Renaissance)等。

梁爽,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巴黎四大(索邦大学)历史系、巴黎高等翻译学院(ESIT),译作《布汶的星期天》曾获第十届傅雷翻译出版奖一等奖(社科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是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茹阿纳(Arlette Jouanna)的著作,该书详细描述了1572年8月24日发生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事件及其历史背景和影响。以下是对这本书精彩部分的点评:

1. 历史背景与和解假象
   - 脆弱的和平协议:阿莱特·茹阿纳在书中分析了1570年的圣日耳曼和平协议,指出这一协议表面上带来了宗教和解,但实际上并未消除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的紧张关系。她详细描述了巴黎在婚礼前后的气氛变化,从象征和解的盛大婚礼到突然爆发的大规模杀戮,揭示了和平背后的脆弱性。
   - 国际关系与政治博弈:书中还考察了当时法国与西班牙、英国等国的国际关系,特别是美第奇太后的政治手腕和查理九世的施政策略。茹阿纳指出,这些复杂的国际政治因素为屠杀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 屠杀过程与暴行细节
   - 刺杀科里尼的突发事件:茹阿纳详细描述了科里尼被刺杀的经过,以及这一事件如何迅速升级为全城范围的屠杀。她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叙述,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事件的突发性和残酷性。
   - 两次屠杀的对比:书中区分了国王和太后发起的第一次屠杀(针对科里尼及其部下)和随后失控的第二次屠杀(全城范围内的暴行)。茹阿纳通过对这两次屠杀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不同阶段屠杀的动机和结果。

3. 宗教与政治的双重解读
   - 宗教视角下的末日论:茹阿纳探讨了新教徒对这场屠杀的宗教解释,他们将其视为末日审判的预兆,这种解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末世论的普遍信仰。
   - 政治视角下的国家理性:书中还从政治角度分析了屠杀的影响,特别是对法国国家权威和绝对专制的强化。茹阿纳指出,这场屠杀不仅改变了天主教在法国的命运,也促使法国社会对王权进行质疑,甚至为大革命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阿莱特·茹阿纳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书,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和深刻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她的论述不仅揭示了宗教冲突和政治博弈的深层次原因,也为理解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种种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