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5-10-26
自21世纪开始,2000年的苯丙醇胺(PPA)事件、2001年的西伐他汀(拜斯亭)事件、2004年的罗非昔布(万络)事件、2005年的米非司酮事件和口服避孕药事件,一系列重大的药源性事件不断,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受害人群更广、相关药品淘汰率更高、不良反应机制更复杂、造成的损失更严重这五大特点,已使药品不良反应(ADR)问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在10月16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医院药学发展高层研讨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孙忠实教授再次强调,老药又发生新的ADR的情况时有发生,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以使患者能更加安全、合理地用药。
抗精神病药有三种毒性
孙忠实表示,目前抗精神病药导致糖尿病的现象仍较突出。国外专家报告,1990年1月~2000年2月,氯氮平致糖尿病323例,其中81例发生代谢酸中毒或酮症酸中毒,有25例死亡;奥氮平致糖尿病188例,其中80例发生代谢酸中毒或酮症酸中毒,有15例死亡。一般在用药后1~3个月发病;平均剂量与发病无关;约一半患者停药后可复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新近也发出通知:在6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瓶签上加以其可引起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警告。这6种药为:奥氮平、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它们在使用中均应监测患者血糖。
抗精神病药致高血脂的现象也有发生。孙忠实介绍,芬兰一项定向人群追踪研究共入选对象5654例,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结果表明,抗精神病药可致高胆固醇(TC)(平均233毫克/分升)与高甘油三酯(TG)(平均163毫克/分升)共45例,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导致6例,典型抗精神病药导致32例,两类并用导致7例。发病率用药组较未用药组高,TC分别为31.1%和22.2%,TG分别为12.2%和7%。
此外,还发现抗精神病药可致心脏毒性。孙忠实介绍,最近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致心脏猝死率约为0.1%(582/25万),其中,新近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性是未服药者的3倍,且以丙基苯甲酮类(主要代表药物有氟哌啶醇、匹泮培酮、溴哌利多、苯哌利多)最为多见。FDA于今年4月11日公告,要求企业对7种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的说明书添加黑框警告和修改,即“不得用于老年痴呆症的行为异常综合征”。这7种药是阿立哌唑、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齐拉西酮及复方药Symbyax(奥氮平+盐酸氟西汀)。其理由为根据临床研究与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相比,上述药物可使死亡率增加1.6~1.7倍,主要是心脏病(心力衰竭与猝死)以及肺部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