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8|回复: 0

我国大肠癌治疗性疫苗研究获阶段结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生·中医
标 签: -
时间:2006-07-20

由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和上海海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我国第一个针对晚期大肠癌的个体化树突状细胞(DC)肿瘤治疗性疫苗——“抗原致敏的人树突状细胞”(APDC)研究,获得了可喜的阶段性结果。7月8日,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曹雪涛院士在“APDCⅡ期临床研究中期研讨会”上指出,APDC的安全性良好,在已有的研究中治疗组的疗效大大提高。他希望,这些结果能在今后更大样本的研究中得到确认。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发病率达到36.1/10万,是我国大肠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青年期(≤30岁)发病率高是我国大肠癌发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初诊中约有30%的患者已有远处转移,转移脏器多见于肝脏、肺和骨等。目前,化疗是治疗这部分患者的主要方法。然而,化疗在大肠癌的治疗上存在着明显的耐药和副作用问题。为了找到更好的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方法,曹雪涛院士带领其研究团队,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大肠癌的免疫治疗上,并在国家“863”重大专项基金资助下,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我国第一个个体化树突状细胞肿瘤治疗性疫苗——APDC。该疫苗是将患者自体外周血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在体外特定条件下诱导成为具有强大抗原提呈功能的树突状细胞,再被经处理后的自体肿瘤抗原致敏而成。2002年5月,APDC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SFDA)第一个正式批准进行临床研究的树突状细胞瘤苗,并于2003年在上海长海医院完成Ⅰ期临床研究。2004年10月,SFDA批准开展APDC的Ⅱ期临床研究,随即该研究在上海长海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等多家临床单位开展。

据长海医院肿瘤科主任王雅杰教授介绍,APDCⅡ期临床研究的目的是验证APDC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目前共纳入60例有效病例。现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疗效大大提高,其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胸闷、乏力、双眼睑浮肿和颜面皮肤红斑——经对症处理,均在24小时后恢复正常,未发生2度以上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均与化疗或疾病有关。研究者采用γ-IFNELISPOT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自身肿瘤抗原的反应进行评估时发现,多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其斑点形成细胞数(免疫应答的一种指标,简称SFC)水平明显升高,表明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诱导出肿瘤抗原特异性Th1型免疫应答,而对照组患者SFC水平没有显著改变。

曹雪涛院士指出,目前,肿瘤免疫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当细菌和病毒侵犯机体时该细胞可马上识别并将相关信息传达给淋巴细胞以进行防御,因而树突状细胞被形象地称为抵御疾病侵袭的“人体哨兵”。APDC是一种针对晚期大肠癌的肿瘤治疗型疫苗:携带自身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被回输到患者体内后,会将抗原递呈给特异性T细胞,并使之活化,从而诱导患者机体产生大量具有特异性细胞毒性功能的T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本项研究结果显示,APDC治疗的安全性良好,疗效令人满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该研究将传统化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进行了序贯治疗的有益探索,即以化疗去除部分免疫抑制因素,再利用APDC激发肿瘤特异性免疫,从而杀伤肿瘤细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