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1|回复: 0

微乳给药兼具多重优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生·中医
标 签: -
时间:2006-08-23

微乳作为新出现的给药系统之一,近年来被用于多种药物的制剂研究中。大量的研究证明,微乳给药系统对于主药(包括多种天然药物)成分具有良好的增溶作用,并能促进其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以及减少过敏反应等,显示了它作为给药载体的多种良好优势。

对主药明显增溶

研究人员观察了O/W型微乳对槲皮素的增溶作用。他们以三角相图法制备了聚山梨酯80-乙醇-花生油-水的微乳体系,考察了微乳对槲皮素的增溶作用。结果发现槲皮素在微乳中的溶解度为水中的50倍以上。

在大黄复方液体喷雾剂的制备中,研究人员应用泊洛沙姆-108为乳化剂,乙醇为助乳化剂,处方中的姜黄、金银花挥发油为油相,借助三元相图的研究手段确定微乳配方,使复方中的挥发油形成微乳后稳定分散于制剂中。由此研究可以看出,微乳增加了中药复方制剂中难溶性挥发油类药物的溶解度,提高了中药复方液体制剂的稳定性。

在对去甲斑蝥素(NCTD)微乳的制备和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中,科研人员根据伪三元相图优选处方,分别考察微乳制剂的稳定性、形态和对NCTD的溶解性。经气相色谱法测定,在油酸乙酯、水、微乳中NCTD的含量分别为8.03毫克/升、94.63毫克/升、183.8毫克/升,微乳能显著提高溶解性。已有的研究证明,喜树碱具有抗癌作用,难溶于水,制成微乳后溶解量至少是水溶液中的23倍,含药量达300毫克/升时室温下可保持30天,性质稳定。

微乳在中药中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多数是应用中药提取的单体有效成分。若能利用微乳技术可以同时增溶不同脂溶性药物的特点,制成新型中药复方微乳给药系统,则有可能提高中药液体剂型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解决中药脂溶性成分的溶解度问题,这对于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生物利用度

国内学者曾经分别对自制和进口环孢素A(CyA)口服微乳浓缩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对其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制剂中CyA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口服吸收二室模型。自制CyA微乳浓缩液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1%。经统计分析,两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也就是说,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研究人员制备了O/W型水飞蓟素微乳浓缩液,采用鼠在体小肠段回流实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浓度,在整个小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以及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依次是每小时6.22×10-2,2.27×10-2,1.9×10-2,1.05×10-2,0.43×10-2,将水飞蓟素增溶到聚氧乙烯油和卵磷脂-胆盐混合胶束中,在空肠的吸收明显低于水飞蓟素微乳(P<0.01),且混合胶束对空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显示了微乳作为水飞蓟素载体的优越性。

以尼莫地平(NMP)为模型药物,对其微乳、自微乳、片剂3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新西兰大白兔单次口饲NMP制剂(2毫克/千克),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NMP的浓度。结果在相同给药剂量条件下,自微乳和微乳的生物利用度分别是片剂的1.41倍和4.86倍,且微乳是自微乳的3.45倍,说明微乳处方具有较好的胃肠道促吸收作用(主要是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同时证明了表面活性剂促吸收作用与浓度有关,自微乳处方中的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反而降低了药物的吸收。这些说明,生物利用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微乳、自微乳、片剂,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国内研究人员还对W/O型胰岛素微乳的口服吸收机制进行了探讨。他们把狗十二指肠给予15IU/千克的胰岛素微乳(其中125Ⅰ-胰岛素浓度相当于150μCi/千克),同位素示踪法测定其上腔静脉及下腔静脉血药浓度。结果表明:反映淋巴转运的上腔静脉血药浓度峰值是反映门静脉吸收的下腔静脉血药浓度峰值的2.55倍,说明胰岛素微乳口服吸收的主要途径为淋巴途径。

研究人员制备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与微乳制剂,进行大鼠口服吸收后抗凝效果的比较。结果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4.1纳米,包封率为23.6%,微乳平均粒径52.8纳米;大鼠灌胃微乳及脂质体后,血液凝固时间显著延长。表明纳米脂质体及微乳对低分子肝素大鼠口服吸收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微乳效果好于纳米脂质体。

联苯双酯是我国学者在研究合成五味子丙素过程中发现的具有对多种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有保护作用的中间体,后开发成一种治疗肝炎的新药。国外研究者将联苯双酯微乳前体与pH值为1.2的盐酸溶液混合后,粒径为284纳米,在两小时内无明显变化,表明经胃肠给药后可较好地乳化分散,同时稳定性也较好。在体内的试验表明,该微乳前体与联苯双酯的羧甲纤维纱钙溶液相比,生物利用度提高了9.8倍。

对布洛芬微乳的透皮吸收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布洛芬微乳的透皮能力有显著影响。总表面活性剂用量从60%降至36%,微乳B比C的渗透量增加了7.5倍。其原因可能是在含表面活性剂量低的微乳中药物的热力学活性增加,导致渗透能力增强;同时还表明布洛芬微乳的透皮机制可能是微乳有很高的药物浓度,能起到药物储库的作用,可产生较高的浓度梯度,且微乳液滴粒径为纳米级,促使了布洛芬透皮吸收。

增强药物靶向性

为了研究NMP微乳在小鼠体内血、脑、肝等组织的分布并评价其靶向性,研究人员将NMP微乳及其乙醇溶液、胶束溶液小鼠尾静脉给药,用HPLC法测定血浆、脑及肝脏中NMP的浓度。结果NMP微乳组与乙醇溶液组、胶束溶液组相比,脑组织中药物分布明显提高(P<0.05),血浆和肝脏中药物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1),脑组织相对摄取率分别为2.54和2.51。这表明NMP微乳改变了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性。

国内研究人员考察了NCTD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及生物安全性,研究NCTD微乳及其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药动力体外药效学。结果显示,制得的NCTD微乳较NCTD溶液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有明显不同,表现为:NCTD微乳具有较长的血浆半衰期;NCTD微乳于静脉给药后0.5小时在肝脏中达到最大值,约为NCTD溶液浓度的2.4倍;360小时NCTD微乳仍有4.8%,而NCTD注射剂仅剩0.9%;靶向效率(re=1.62)、总靶向系数(Te=0.43)和相对分布效率(RTe=0.19)等靶向评价指标均表明NCTD微乳具有较强的肝靶向性;NCTD微乳可明显减少NCTD在肾脏中的分布。微乳制剂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微乳对肝脏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亲和性和靶向释药性,可提高抗癌药物的靶向效率。

长春新碱是从抗癌中药长春花叶中提出的二聚吲哚类生物碱,临床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有确切疗效,但由于具有较大的神经系统毒性和局部刺激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国内研究人员用PEG磷脂和胆固醇作为表面活性剂,含维生素E的油酸溶液作为油相,制备了长春新碱微乳注射液。结果其血浆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游离长春新碱的血浆的AUC,心、脾、肝的AUC明显低于游离长春新碱。t1/2α,t1/2β明显长于游离长春新碱。肿瘤部位的AUC和肿瘤重量的抑制率均显著微乳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和更低的毒性。此结果表明微乳是良好的肿瘤靶向转运的载体。

减少过敏反应

某些药物的微乳化可使其原有的过敏反应减少,但对其机制却有待深入研究。

紫杉醇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常出现过敏反应,其中的增溶剂聚氧乙烯蓖麻油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用卵磷脂、泊洛沙姆188和CremophorEL制备了紫杉醇微乳注射液。动物实验表明,猪对该微乳的过敏反应明显减轻。另外,研究人员通过紫杉醇微乳对其急性过敏反应和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进行考察。其急性过敏试验显示:紫杉醇注射认在第1次给药后即出现豚鼠死亡,而自微乳组肌内注射时无过敏反应症状出现,大剂量腹腔注射后少数出现大小便失禁和活动量减少,其过敏反应的程度和死亡率明显低于紫杉醇注射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