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5-11
他汀类药物即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最有效的一类药物。大量临床试验结果已经表明,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猝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然而,这些临床试验对象均不包括心力衰竭患者,主要原因是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辅酶Q合成,并能降低血浆脂蛋白水平,研究者担心这些可能会对心力衰竭患者产生不利效应,因为辅酶Q是线粒体呼吸链的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而血浆脂蛋白则能对抗内毒素诱导的心肌炎症反应。
他汀类药物有抗心衰作用
随着对他汀类药物心脏保护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这类药物具有抗心力衰竭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对抗心肌肥厚,抑制心肌肥厚向心力衰竭转化,并能改善心室功能。细胞研究证实,这类药物对心肌细胞肥大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临床试验结果也显示他汀类药物对心力衰竭患者有益。Node等报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扩张性心肌病患者14周后,患者运动耐受性、心功能分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均优于安慰剂组。Hognestad等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1年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显著改善,心力衰竭发生率降低。最近一项纳入24598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长期(平均2.4年)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住院率。
他汀类药物抗心衰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的许多药理作用与其降胆固醇效应无关,这些作用也称为“非降脂作用”。他汀类药物抗心力衰竭作用机制可能与这些非降脂作用相关,主要包括:
抗氧化作用 氧化应激增强是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功能减弱、临床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异戊烯化基团合成而抑制小G蛋白Rac1活性,从而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减少心肌细胞和组织中活性氧生成。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减弱是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特征。他汀类药物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蛋白激酶Akt通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的生成,从而改善此功能。
抗炎作用 炎症反应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大量的动物实验已表明这类药物能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临床试验也证实,该药可降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
抑制神经体液系统活性 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收缩反应,抑制β受体激动导致的线粒体死亡通路和细胞凋亡,并能降低心力衰竭动物外周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诱导微血管生成 衰竭心脏组织微血管相对缺乏,增加衰竭心脏组织的血供是改善心脏功能的有效方法。最近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增加血液循环中的内皮细胞祖细胞数量,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祖细胞增殖、迁移和存活,从而诱导微血管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