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2|回复: 0

因地制宜因情施救——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王立祥谈地震灾害急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生·中医
标 签: -
时间:2008-05-23

在历次医院组织的抗险救灾队伍中,总冲在第一线的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王立祥教授,这次面对四川汶川的地震灾害时,只能躺在病榻上满怀遗憾而又焦急地收看电视里的救灾画面了。虽然刚从西藏援助回来的他因为身体不适而不能在一线抗震救灾,然而他躺在病床上向记者详细介绍的在抗震救灾中幸存者如何自救,医护人员如何给予恰当的救护,以及他在过去救灾中的经验等,仍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自我救护因地制宜

王立祥教授说,地震对身体造成的主要伤害有三种:机械性外伤、掩埋伤、地震周边环境(水、电、煤气)造成的次生损伤。

△机械性外伤

在针对机械性外伤进行自救时,要懂得基本的自救方法。

对颅脑外伤如头部出血,可压迫耳前的颞浅动脉。当颅骨骨折,发生脑脊液外漏时,千万不要去堵塞,以免造成颅内压增高和颅内感染。这时体位应保持头部略高位,这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力。

胸部外伤可造成气胸,使纵隔摆动,压迫心脏而致死。此时一定要用手或衣物等覆盖伤口,以避免外面的空气进入胸膜腔。如果有尖锐的异物刺入胸腔,王立祥教授提醒切勿拔出,以免造成足以致命的血气胸,可找衣物、毛巾等进行绑扎、固定,等待救援。

腹部外伤中,当有肠管流出来时,注意不能回填,可以用身边可获得的瓦片、碗、塑料袋等容器罩住流出的肠管,并将其固定。在腹部损伤的自救中,王立祥教授特别提到一条是幸存者不能憋尿,以免因余震发生建筑物再次坍塌被压后造成膀胱破裂。

对四肢肢体伤害,可以用身边的木板木块将受伤部位固定,以避免再次损伤。对出血部位要合理止血,可在出血部位上端用手压迫止血,或者在近心端用衣物等绑扎止血。应注意绑扎不能太紧,以免造成肢端缺血坏死;并要记住绑扎时间,以便在得到救助时能告诉医生已绑扎时间,便于医生正确处置。王立祥教授提醒说,小腿和前臂是不能绑扎止血的,因为血管走行在小腿的胫腓骨和前臂的尺桡骨中,绑扎起不到止血效果。

△掩埋伤

针对掩埋伤,首先要防止窒息性损害。幸存者如果稍微有些意识,要想方设法让头和口鼻露出来,并清理口鼻,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其次争取将埋在废墟中的胸腹部露出,并解开衣领、纽扣、领带,尽量使呼吸畅通。在体位方面,可采取头高体位,并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时造成误吸。

如果周边有铁管、缝隙,可以顺着管道和外界保持联系。要寻找可以透过光亮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往往空气会充足一点。另外要注意避免二次伤害,可以用一些软的衣物和木板支成支架等来保护头部。王立祥教授提醒说,此时空气稀薄,幸存者不要急促呼吸。

△次生伤害

对于次生伤害,如地震时幸存者面临溺水、火烧、电击、煤气中毒等时,首先要争取脱离这些不利环境。烧伤等的创面可以用衣物、布料等进行保护;当闻到有异味时,要用湿毛巾掩鼻。王立祥教授提醒幸存者要注意在呆在上风口,并要尽量将身体蜷缩,减少身体暴露面。

王立祥教授说,被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应注意呼救方式,要保持冷静,不要不断地呼救。可利用旁边的金属物撞击发生声音以提醒外面的搜救人员,当听到外面有搜救的声音时再发出呼喊,以节省体力。

医学救护因情施救

王立祥教授强调,专业医疗人员进行救护时,要考虑到地震造成的外伤、掩埋伤、次生损害等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采用个体化的救护措施。

△现场救护

在到达现场以后,当其他救援人员挖掘废墟时,王立祥教授说医疗急救人员首先应做到以下四点:应想方设法和幸存者进行沟通,如通过探测器与幸存者进行对话,了解幸存者的状态,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尽可能地给幸存者输氧,可通过简易的给氧通道,将氧气管道伸向狭小的空间,使其保持一定的氧浓度;如果有可能,可以放进氧气包,并放进含糖的饮料,还可以将很小的巧克力豆撒给幸存者,以提供一定的能量;现场救助人员还要给被掩埋的幸存者心理上的疏导,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将幸存者抢救出来以后,医护人员在搬运时,千万要注意保护幸存者的颈椎和腰,这两个部位里面有很脆弱的中枢神经,以免造成二次损伤。搬运颈椎时,救护人员要将双手放在幸存者的颈椎两侧固定。搬运腰椎时,要平托住腰部,将幸存者平稳地放在担架上。

在幸存者被抢救出来的现场,救护人员首先要对幸存者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对神志不清者,要注意观察有没有心跳、呼吸,这点很关键。很简单的方法是一翻(翻眼皮,看瞳孔是否固定);二摸(摸颈脉是否有搏动);三呼(呼喊幸存者);四观(平视幸存者胸廓有无起伏运动)。如果发现伤员心跳、呼吸停止,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有着丰富急救经验的王立祥教授提醒救护人员,在现场急救时,不能光看伤象,而是要由表及里。在地震灾害中,伤者往往被废墟掩埋时间很长,缺水、缺食物、缺空气,身体机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容易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如脱水、低钠、高钾,因此,在急救时应该置备一些简易的仪器,在现场就能了解伤者的情况。

△转运救护

在对伤员进行转运的途中,要保护“四通”。

气通。保持伤员气道通畅,要让其头部稍偏向一侧,可能的情况下保持头稍向后仰位(颈椎有损伤者禁止);如果伤员呼吸微弱,可置口、鼻咽通气管通气,或面罩给氧,严重的时候要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静脉通。伤员经过地震等灾害后可能会失血,造成血容量不足,因此要建立静脉通路,特别是建立大静脉通路。此时如果不能保证静脉通路将是致命的,很难重新置管建立,因此一定要维护好,千万要注意转运过程中不能拔掉。

尿道通。要观察伤员膀胱是否膨隆。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很容易发生挤压综合征,造成肾损害。观察尿量也是判断患者休克昏迷的一个指标,因此要特别注意。

在以上“三通”之外,王立祥教授还提醒要注意常常被忽视的第“四通”,就是“消化道通畅”。伤员经过地震容易发生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如果有出血,可以通过这个通道进行负压吸引。同时,通过这一通路还可为伤者灌注药物进行治疗。

在转运过程中,应根据伤者的不同伤情选择不同的体位。对一般伤员,可以将双脚抬高一点,头略低一些,以保持大脑足够的血流量。但对有颅脑损伤者,头部则应高一点;对呼吸衰竭者,应选择侧卧位;对腹部损伤者,应选择半卧位,以减少腹部压力。

此外,王立祥教授说,急救时要考虑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和外用给药的药物准备。要准备好输液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血浆、全血。他说,对灾害急救很多药品是必需的,如升压药、止血药、维持电解质平衡的药物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