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9|回复: 0

全身性感染的抗菌药应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生·中医
标 签: -
时间:2004-03-22

“抗菌药在防治烧伤后全身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前提是必须正确应用,使用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烧伤整形科主任柴家科教授指出,烧伤后全身性感染的抗菌药应用,分为预防性应用和治疗性应用,临床中应按其各自的应用原则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原则

柴家科首先提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的目的并不是、也不可能是预防烧伤后发生的一切感染。盲目、不间断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是不妥当的。

掌握好适应对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的对象是:大面积深度烧伤、烧伤复合伤以及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异常、延迟复苏等烧伤病人。

选好时机。用药过早不仅造成浪费,而且会诱导产生耐药菌株,甚至使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用药过晚则达不到预防目的。良好的用药时机为:烧伤早期——烧伤病人在伤后两周内为全身性感染发生的高峰期,特别是伤后一周左右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这段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是必要的;大手术前后——大面积切痂植皮时,麻醉、手术、出血等给病人机体造成严重的打击,使其机体抵抗力下降,且手术过程中病原菌可经创面侵入血流。因此,应在手术开始前20~30分钟(即麻醉诱导期)给药,以保证整个手术期间的药物浓度,并根据所用抗菌药的血清半衰期长短,决定术中是否追加药物剂量;手术后短期用药——对植皮面积较大或遗有较大创面、有感染迹象者,则应以治疗为目的,继续使用抗菌药2~3天。

柴家科说,在预防烧伤感染的抗菌药应用中,最常见的错误是术中不用,术后再用;手术后连续用药直至创面愈合。这样用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实不可取。

选好品种,给足剂量为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病人选用抗菌药时,要考虑来自肠道的病原菌,应选用主要针对G-杆菌,兼顾G+球菌的抗菌药,并根据烧伤病房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状况或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杀菌性强、毒副作用小、耐药菌株少、相对广谱的抗菌药。一般选用一种有效抗菌药即可,或最多选用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剂量一般为常用量,最好静脉给药。肌注抗菌药因受吸收因素影响,效果不确切。

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的原则

治疗性抗菌药的使用,必须建立在正确判断病情、熟悉药物特点和掌握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的基础上。在获得药敏结果之前用药时,首先要明确感染的性质,明确该类感染的常见菌是什么,这些细菌一般对哪些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然后据此选择药物。

查明病因,有的放矢。在获得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后,即应进行针对性用药,能用窄谱抗菌药的就不要随便使用广谱抗菌药。治疗过程中,细菌及其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都可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追踪监测,精心选择用药。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若干高耐药或多重耐药的菌种,对其中与烧伤感染有密切关系的产超广谱酶的细菌,可选用头孢霉素类抗菌药(头孢西丁、头孢美他醇)、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力百汀、舒普深、特美汀、他唑仙等),也可用喹诺酮类学,效果最好的是亚胺培南。对耐克林霉素的厌氧菌(尤其是脆弱类杆菌),甲硝唑、替硝唑大多有效。对产AmpC酶(表现为对所有第三代头孢耐药)的细菌,可选用亚胺培南或第四代头孢类药(如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和喹诺酮类药。绿脓杆菌对美平、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敏感度高,添加酶抑制剂(如舒巴坦)对不动杆菌有较好的效果。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E),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对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可试用氨苄西林或氯霉素,并与阿米卡星配伍,或亚胺培南与喹诺酮类配伍。

重拳出击。烧伤全身性感染来势凶猛,在认真评估病人全身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病原菌选好抗菌药并给足剂量,才能保证治疗有效。用药应充分考虑病情需要,既不要拘泥于“逐步升级”的一定之规,又不能滥用高效药、新型药和贵重药。

柴家科最后强调,一套抗感染措施实施以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当实验室细菌培养及药敏报告与病人实际情况不相符时,不要轻易撤换原用药,而应检查细菌学诊断是否有误,以免朝令夕改,徒劳无功。此外,防治烧伤后全身性感染有赖于综合措施,而不应完全依赖抗菌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