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4-04-26
区分肿瘤良莠,打一针就知道。2003年12月下旬,一种能在人体内自由穿梭的新型生物传感器专用材料,在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联合攻关下诞生,并于日前通过了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科研人员努力攻关的是一种由有机化合物制成的纳米级材料,直径仅为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尽管不溶于水,但由于颗粒足够纤细,它们完全可以像药水一样顺着注射器“流”入人体血管,充当传感器的“神经”。
与人们熟知的核磁共振不同,能够遥控这些“神经”的新型生物传感器,利用的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指标——生物体内的氧信号。通常,正常组织中的氧浓度约为1%至2%,长了肿块的部位比2%略高,而如果是恶性肿瘤,这一数字则要接近3%。“借助这种微小差别,传感器就能轻而易举地进行肿瘤普查,代替医生‘写’一份详尽而准确的病理报告。”项目负责人、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蓝闽波教授如是说。
除了用于日常体检,新型生物传感器还可对重症病人进行长期监测,及时更新病情记录。据悉,该项由上海纳米专项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共同资助的项目,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