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9|回复: 1

《暗影中的人》 娜塔莎·沃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s34149374.jpg          

书名:暗影中的人
作者:娜塔莎·沃丁
分类:小说
ISBN:9787513347877      

内容简介

◎“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二,获奖无数的《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姊妹篇。

◎乌克兰世纪流离与动荡的民族寓言,人类文明悲剧全景切片。父亲出生于俄国,在乌克兰结婚,战后居于德国,随着冷战时期的到来,夹在两大阵营缝隙中的无数个他这样的平民成为大时代的牺牲品。

◎填补空白,聚焦不计其数的战后流离失所者,书写战后东欧日常生活。过去,他们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汗水,现在,他们依旧被肆意摆布,没有国籍,没有投票权,不被允许自行寻找落脚地……

◎充斥着沉默、暴力、反叛的畸形父女关系,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故事。双重沉默中长大的女儿,离群索居、三缄其口的父亲,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个无人理解、籍籍无名的战争副产品、社会弃儿中的一个。

“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你来自哪里。”

“父亲是一棵独木,离群索居,也是一个张开的拳头,随时可能会攥紧,落到女儿的身上。”

继《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大获成功之后,娜塔莎·沃丁开启了寻踪父亲的旅程,讲述了1956年母亲自尽之后的故事。

作者渴望过正常的生活,极力想摆脱自己的流离失所者出身、融入德国社会、逃离俄国血统,父亲却将她监禁起来,禁止她穿红鞋子,打她,想尽办法让她远离德国人的世界。无时无刻不让她恐惧的父亲,出生于沙俄时代,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他的一生对于女儿来说一直是个谜:父亲为何坚决不学德语,他自己只会说两个单词,“要”和“不要”?为什么对自己在俄国的前四十年生涯缄口不提?穿过所有沉默,在暗影中的某处,是一段颠沛流离、骇人听闻的历史。在试图寻找理解的钥匙过程中,娜塔莎借无家可归又无处可去的经历,书写了父亲的沉默,也书写了畸形父女关系的矛盾和挣扎。

作者简介

娜塔莎·沃丁,德语作家,德俄翻译家。苏联强制劳工之女。1945年生于德国战后流离失所者营地,母亲自杀后,被一所天主教女孩收容所收养。从语言学校毕业后,从事俄语翻译并暂住在莫斯科。1983年,她的第一部小说《玻璃之城》问世,后又相继出版了《我曾活过》《婚姻》以及《黑夜中的兄弟姐妹》《暗影中的人》《娜斯佳的眼泪》。曾获黑塞奖、格林兄弟奖以及沙米索奖。

因《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书,娜塔莎·沃丁被授予莱比锡图书奖、德布林奖、奥古斯特·格拉夫·冯·普拉滕奖。目前生活在柏林和梅克伦堡。

赵飘,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中德媒体交流和对外传播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暗影中的人》这本书以娜塔莎·沃丁的个人家族史为背景,展示了一段深刻且复杂的父女关系。书中精彩部分的点评如下:

1. 寻根之旅的开展:娜塔莎·沃丁在书中描述了一次寻找家族根源的旅程,她试图挖掘母亲在战争中的遭遇,以及马里乌波尔劳工的生活。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历史的一个探究,也反映了对个人身份和集体记忆的追寻。

2. 父女关系的描绘: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揭示了一种较为畸形的父女关系。父亲对娜塔莎极其严格,甚至到了监禁和打击的地步,表现出了强烈的控制欲和对德国社会的抗拒。父亲的压制与女儿对自由的渴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文化冲突的展现:身为流离失所者的女儿,娜塔莎在书中展示了她如何努力融入德国社会,同时试图逃离俄国血统所带来的标签。这一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份认同上,同时也反映在家庭内部的日常生活之中。

4. 沉默背后的历史:娜塔莎的父亲对自己的过去缄默不语,他为何坚决不学德语,为何对自己在俄国的前四十年生涯缄口不提,这些都是书中构建悬念和推动叙事的重要因素。通过解开这些谜团,作者不仅书写了父亲的沉默,也探讨了一段颠沛流离、骇人听闻的历史。

综上所述,《暗影中的人》不仅是一本关于个人和家族历史的纪实作品,它还深刻地描绘了文化身份和代际间的冲突。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复杂家庭关系的深刻剖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