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2|回复: 0

五俞穴 — 井荥输经合(详细解说,非常重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络保健
标 签: -
出井流荥注为俞,行经入合脏俞原,春宜针荥夏针俞,秋宜针合冬井间,脏病针俞府病合,脏腑有病皆针原。凡诸井穴肌肉浅,不宜深针自古传。

十二经络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640.jpg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640.jpg

五俞穴 — 井荥输经合

什么是五俞穴?

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条经络各有五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别被称为井、荥、俞、经、合,故称其为五俞穴。

(荥,音行,Xing 第二声,《说文解字》:绝少水也。)

古文中,腧、俞、输三个字通用,即通假字。在古中医经典中,有时称为五俞穴,也有时称为五腧穴,或五输穴。

640.jpg

五俞穴在临床上大多是此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灵枢·本输》及《素问·气血论》)。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意思是说,气血从四肢末端向上到达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640.jpg

经气初出,如水流的源头,所以称“井”;

经气稍盛,如水成的微流,所以称“荥”;

经气渐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称“输”;

经气充盛,如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

经气丰盛,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640.jpg

荥:指小水成流。

640.jpg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640.jpg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640.jpg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640.jpg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640.jpg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640.jpg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640.jpg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640.jpg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

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

荥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

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

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

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意思是说,荥穴和输穴主治经脉经过部位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难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640.jpg

按照《灵枢·本输》,五脏有五个腧穴,而六腑除了五输穴以外,还专门有一个“原穴”。因此,又被称为:井、荥、输、原、经、合。

原穴:原,本原、原气之意。输注、流经、留止,12经之根。太渊为原。

原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共十二原。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分布:腕踝关节附近。应用:帮助诊察疾病,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治疗脏腑病变。《灵枢》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

这样算起来,五脏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有三十六个腧穴。

五脏虽然没有专门的“原穴”,具有原穴同等功能的是“腧穴”。

即五脏的“腧穴”,又是五脏的“原穴”。

总之,五输穴在经络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养生保健上也应当常按揉。

络穴:络,联络,散布之意。联络表里二经之处。列缺为络。

络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共十五络: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位于腹部的络穴鸠尾散于腹部;督脉位于尾骨下的长强穴散于腹部;脾之大络大包穴分布于胸胁。

640.jpg

应用:十二经络穴治疗相表里两经的病变,任督络穴、脾之大络治躯干前后病变。脾之大络还可治全身的关节痛、四肢无力。

640.jpg

俞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十二俞穴。分布:背腰部,均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应用:治脏腑病变以及与脏腑相关的五官、皮肉、筋脉病变。多用于脏病(从阳引阴)。

640.jpg

【相关阅读】:背俞穴

募穴:募,招募、汇聚之意。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位置。中府为募。

640.jpg

募穴:首见于《素问》,其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十二募穴。分布:胸腹部,与其所属的脏腑部位基本一致,分布于本经,也有分布于他经。

应用:治疗 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从阴引阳)。

640.jpg 俞、募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法,如胃痛--中脘配胃俞。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其含义: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分布:躯干部和四肢部。应用: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640.jpg

郄,空隙之意。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孔最为郄。

640.jpg

郄穴:首载于《甲乙经》,其含义: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分布:肘膝关节以下。应用: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640.jpg 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其含义:手足三阳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六腑经气在下肢足三阳经汇合的部位)。分布:膝关节附近。应用:治疗六腑病变。

640.jpg 八脉交会穴,其含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分布:肘膝关节以下。应用: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640.jpg 交会穴:始见于《甲乙经》,其含义: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分布:头面、躯干部。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以下是阴经和阳经各自的五腧穴为列表,供参考。 640.jpg

表中注明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标注,当我们了解了五行的含义后,就会指导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选择穴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