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
。1、针灸治法。指入针后用手指于针刺穴位所在之经络上下推循以促使得气的方法。即医生先用手指循按所要针刺的穴位局部及其所属经脉,使气血宣散之后再行针刺的手法。2、中医诊断学名词。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移的诊脉法,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的长短和脉搏来势的虚实。
《素问•离合真邪论》
【解读】
1、针灸刺法的辅助手段,指入针后用手指于针刺穴位所在之经络上下推循使气血宣散从而促使得气的方法。《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分经络之处,用手指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本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扪而循之。”
2、中医诊断学名词。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移的诊脉法,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的长短和脉搏来势的虚实。《素问·离合真邪论》:“其行脉中循循然。”【应用领域】
1、针灸刺法之一。进针前循按可宣散气血,使经络之气通畅,进针后循按可使气不至者速至;循法可促已至之气沿经脉循行路线扩散传导;滞针后在针穴的周围循按,可使经气通畅,针体涩滞得以消除;进针前在经络上循按,还可消除病人恐惧、紧张情绪,使肌肉松弛,进针时疼痛减轻。
2、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常用拇指的指腹触摸以感觉皮肤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或者探知皮肤隆起、凹陷,以及皮下结节及其软硬度、压痛、过敏等情况。望诊时如果发现高出皮肤的隆起,就要触摸以鉴别它的软硬程度。如果质地柔软,多为急性、疼痛性疾病;如果质地坚硬,多为慢性病症。出现压痛的部位组织变性,痛域下降,压痛也会出现在病变向关联的经脉上,特别是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吴大真,余传隆.《中医辞海·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3.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4.陆寿康.《刺法灸法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