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6|回复: 1

《中非湖区探险记Ⅱ》 理查德・F.伯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英国 
s29672360.jpg          

书名:中非湖区探险记Ⅱ
作者:理查德・F.伯顿
分类:文学 游记 英国 非洲
ISBN:9787020135073      

内容简介

通晓29种语言,英译《一千零一夜》

探访非洲“内陆之海”第一个欧洲人

理查德•F.伯顿:现实版“印第安纳•琼斯”

在依靠脚夫和牲口旅行的年代,未被探知的坦噶尼喀湖躲在群山环抱之中,广袤的湖面在热带阳光下呈现最轻柔的浅蓝,水上渔舟被珍珠白的雾气遮掩,浪花呢喃拍岸,景致如诗如画。

————————

本书是英国探险家理查德•F.伯顿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中非湖区旅行近三年的记录。

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主导下,伯顿偕同约翰•斯皮克从非洲东海岸桑给巴尔出发,一路向西,前往非洲腹地寻找尼罗河的源头。伯顿在书中巨细靡遗地描绘了中非的风土人情,包括当地的土著种族、宗教、政府形态、奴隶制度、农村生活、房舍建筑、民俗、医药、动植物等,笔调真切而不矫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也呈现了非洲最真实的风貌。

————————

读者会发现他(伯顿)不仅是史上最伟大、最高尚、最无惧无畏的英国人,还是正义阵营的坚定守护者。

——英国古文物学家 托马斯•赖特

作者简介

理查德・F.伯顿(1821-1890),英国探险家、地理学家、翻译家、作家、军人、阿拉伯学家、制图师、民族学家、间谍、语言学家、诗人、击剑运动员、外交官。他以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旅行和探险而闻名于世。

据记载,伯顿通晓亚非欧29种语言。他曾冒着被处死的危险乔装成穆斯林,前往麦加、麦地那朝觐,成为第一个进入圣地麦加的欧洲人,并留下了绝无仅有的珍贵记录。

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伯顿对写作孜孜不倦,探险著作达43部之多。《中非湖区探险记》是他最精彩的探险作品,他在这趟探索尼罗河源头的旅行中发现了坦噶尼喀湖。此外,他还翻译出版了《一千零一夜》《印度爱经》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非湖区探险记Ⅱ》这本书是一部描绘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探险家理查德·F.伯顿在中非湖区近三年旅行记录的作品。通过丰富的细节,伯顿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非洲,以下是对这本书精彩部分的点评:

1. 探险背景与动机:
   - 探险背景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导的一次科学考察,目的是为了寻找尼罗河的源头。这一信息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探险的历史背景,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欧洲对非洲内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 伯顿和他的同伴约翰·斯皮克从非洲东海岸的桑给巴尔出发,一路向西进入非洲腹地。这一路线说明了探险的广阔范围和复杂性,反映出探险家们的勇敢与坚韧。

2. 作者的多语能力:
   - 伯通晓25种语言和15种方言,这使他能够深入了解各种文化和民族。他的多语能力成为了他探险的一大优势,让他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描述所遇到的不同社会和文化。
   - 他的多语能力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极为罕见,体现了他对语言学习的深厚兴趣与非凡才能,这对于他的探险活动来说是一大助力。

3. 风土人情描述:
   - 书中详细描绘了中非的土著种族、宗教、政府形态、奴隶制度、农村生活等。这些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非洲社会的多样性及其复杂的社会结构。
   - 伯顿的描述笔调真切而不矫饰,力求客观真实,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4. 非洲风貌呈现:
   - 通过对非洲的房舍建筑、民俗、医药、动植物等方面的描写,伯顿展现了非洲最真实的风貌。这些细节的记录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也丰富了普通读者对非洲大陆的认知。
   - 书中对这些方面的细致观察和记录,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观察力,使本书成为了一部优秀的人类学和地理学著作。

5. 历史地理价值:
   - 作为第一个发现非洲坦噶尼喀湖的欧洲人,伯顿的探险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地理价值。他的发现不仅为后续的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欧洲对非洲的认识增添了新篇章。
   - 伯顿的探险成就表明了他的探险不仅是为了地理发现,也是为了深化对非洲文化和社会的理解,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总而言之,《中非湖区探险记Ⅱ》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伯顿对中非湖区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以及他在探险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深厚知识储备和敏锐观察力。本书不仅是一部探险记,更是一部对非洲社会、文化有着深刻洞察的学术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