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5|回复: 1

《中国问题》 伯特兰・罗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中国 哲学 社会 
s33324306.jpg          

书名:中国问题
作者:伯特兰・罗素
分类:中国 哲学 社会
ISBN:9787514617467      

内容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储殷倾情作序推荐!

21世纪全新译文图景版:西方哲学家百年前确切预言,呼唤东方古国的崛起。

1920年伯特兰▪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华讲学,这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盛事。然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胡适对罗素的来访却态度冷淡,且曾一度对罗素的学术观点持质疑态度。

罗素在中国讲学近十个月后,出版了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系统论述——《中国问题》。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撰文称赞该书为“最近写就的将西方读者与远东问题联系起来的众多图书中最富有启发意义的一本”。

在罗素的《中国问题》中,不仅有关当时中国社会之种种弊端的议论,而且有关对中国未来发展之种种可能的展望,这些都可以启发我们解决当下面临的种种问题;罗素研究中国的方法亦可为我们的西方研究提供启发,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西方找到更多具有同理心和理解力的对话者,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效地论证自己的主张,在国际交往中更加广泛地传递自己的善意。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博闻强识,其外祖父曾任英国首相,自然而然,罗素对中国的见识看法要比西方人甚至中国普通读者更为细腻深刻。1920年,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北京讲学一年,与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学术上发生精彩的碰撞,随后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罗素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代表作品有 《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社会重建原则》等。

译者:田瑞雪,1984 年生,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学士。一级翻译(CATTI 英语一级笔译)。职业翻译。每日笔耕不辍,时时警勉,定心神,戒虚荣,痴心不改。本业之余,闭户读书,洗心涤虑,低头独长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中国问题》读后感悟

在翻阅伯特兰・罗素的《中国问题》一书时,我仿佛走进了历史深处,与作者一同遨游于1922年的中国大地。这本书不仅展现了罗素作为逻辑数学研究者所特有的严密思维,还显示出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

读着罗素关于当时社会弊端的讨论,我不禁被其观点的独到之处所折服。书中所提及的历史场景虽然已成为久远的往事,但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和国民性格的分析,依旧泛着智慧的光芒。特别是他运用逻辑严密的思维,剖析了中国古往今来的众多方面,让我对罗素的认识更上一层楼——他不仅仅是一位数学家和哲学家,还是一位敏锐的文化观察者。

约翰·杜威曾评价这本书是“将西方读者与远东问题联系起来的最富启发意义的图书”,如今读来,深感此言不虚。罗素未来展望中的种种可能,虽未全部成真,却依然能激发我们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考火花。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罗素研究中国的方法,它启示我们如何在研究中融入同理心与理解力。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中国问题,也能类推至对西方的研究。这种跨文化的视角和方法论,对于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一个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呈现给世人。罗素的文字,不但记录了他对中国的观察和感受,更成为了一种文化沟通的桥梁,连接着东西方的思想与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