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0|回复: 1

《在别人的句子里》 陈以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随笔 
s33441147.jpg          

书名:在别人的句子里
作者:陈以侃
分类:文学 随笔
ISBN:9787208159228      

内容简介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译者陈以侃,接引英美文坛新风,挥洒一流文字趣味。

☆ 捕捉阅读时的每一次动心。投身字里行间,每一句都是热恋。

☆ Book-chat is still the best game in town.

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读过残留的快感。评判一个作者合不合自己的心意,先别翻那本大部头,找篇聊阅读聊作家的文章,要是读来还没有下楼取快递心潮澎湃,那就先搁置一旁吧。

前编辑、现翻译兼评论,总之靠写字吃饭的陈以侃,把阅读时的动心捕捉为文字,引诱我们直面文学、相信文学,再相信阅读。

---------------------------------------------------------------------

——你读过这本书吗?

——不算亲身读过。

写出这本《一年危险阅读》的安迪·米勒,如果跟我在一个单位,恐怕会成为饭搭子。我们不但都认清,“此生非读不可的书”,恐怕八十辈子都读不完;而且,那些我们骗人家读过的书,用余生去补也早已无望了。后来他也去做了编辑,但在儿子出生后的两年里,意识到工作之外,只读过一本书。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这就很严重了。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他要你相信,好书已经足够好了,你要舍得辛苦。我也认同,阅读的一大销魂之处,是某个从来没有想过要讨好你的作家,在熬到百来页的时候,突然跟你勾肩搭背引为知己,不管你朝哪边看,都是四目相接;不管你怎么跑,都跟他踩在同一个步点上。

---------------------------------------------------------------------

陈以侃在以一位真正的读者的身份,去创造一种作者文本,通过称叹、训斥与从不间断的调试,去接近那些难以言喻的瞬间,某个自我的核心。与此同时,他还拥有一副那么迷人的腔调:无比桀骜,又像在密谋。使人想要痛击,或者与之痛饮一场。——班宇,作家

陈以侃下笔有一种罕见的、时刻具有自觉意识的诚实——其实这很难,因为它一不小心就会被理解成自恋。读完这本书,在收获了无数让人为之击节抑或陷入沉思的见识之余,我也清晰地看到一个倔强的、试图从平稳持重中突围而出的写作者的轨迹。他熟读经典,却也质疑经典;他迷恋技术,却也解构技术——他永远更敏感于捕捉浩瀚文本里的那一点僭越的灵光。——黄昱宁,作家

我羡慕陈老师总是可以奋不顾身、毫无保留地投入他喜欢的作家和文本,也羡慕他转身又能找到描述和评价这种热爱的距离和准确性。他本质上和他写的那些有趣而有才能的灵魂是一类人。或者让我再诚实一点,这种羡慕其实已经严重到了嫉妒的程度。——吴琦,《单读》主编

任何编辑能够拥有陈以侃这样的作者,都是一大幸事。对我来说,拿到他的稿件之后,除了必要的技术处理,几乎不用任何改动,剩下要做的,无非就是欣赏他炼字锻句的工夫与推敲琢磨的巧思。我觉得他的这本文集,除了提示作者可以怎样写之外,更大的作用还在于提示读者可以怎样读。所以,任何作者拥有陈以侃这样的读者,也是一大幸事。——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你可真敢胡来,陈老师那是多厉害的人和书,要我多嘴。——苗炜,作家

作者简介

陈以侃,1985年出生于浙江嘉善,自由译者、书评人。曾在上海交大和复旦学习英文,2012至2015年在上海译文担任编辑。译有《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撒丁岛》《寻找邓巴》《致愤青》等。评论见于《上海书评》《单读》《鲤》《三联生活周刊》《书城》《外国文艺》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别人的句子里》是陈以侃所著的随笔集,首次出版于2019年8月。作者以其丰富的欧美文学阅读量、对作家轶闻往事的熟悉,以及编辑、译者、书评人等多重身份的积累和视野,在书中呈现出较大的表达自由与强烈的个人趣味。下面对这本书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独特的文字风格:
   - 陈以侃的文字风格被描述为迂回、风雅,写作姿态幽默而诚恳,行文流畅随性。
   - 读者可以在其文字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深刻的思考。

2. 多元的文化视角:
   - 通过作者的多元文化视角,读者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文学世界和多样化的文化现象。
   - 陈以侃的作品中涉及了多位国际级作家及其作品,如纳博科夫、翁达杰、毛姆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和批评视角。

3. 深刻的文学批评:
   - 书中不仅介绍了文学作品,还进行了深入的文学批评和赏析。
   -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作者展现了对文学本质和创作过程的深刻理解。

4. 个人的阅读体验:
   - 作者分享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动心时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情感共鸣。
   - 这些个人化的阅读体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与文学作品互动的方式。

5. 文学的信任与价值:
   - 书中的内容引诱读者直面文学、相信文学,再相信阅读。
   - 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传递了对文学的热爱和对阅读的价值的信念。

6. 文学与现实的关联:
   - 陈以侃在书中不仅讨论文学作品本身,还将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 这种关联使得文学作品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

7. 文学创作的启示:
   - 对于有志于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的读者来说,作者的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 书中对创作过程的探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创作的本质和技巧。

总的来说,《在别人的句子里》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文学的随笔集,更是一次深入文学世界的旅行。作者陈以侃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和深刻的文学洞察力,带领读者探索了文学的多个层面。这本书不仅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所有对文化和艺术有兴趣的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和情感,从而更加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