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9|回复: 1

《不让生育的社会》 小林美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社会 纪实 
s33689091.jpg          

书名:不让生育的社会
作者:小林美希
分类:人文 社会 纪实
ISBN:9787532784936      

内容简介

不是“不能”生育

是社会“不让”生育

—————————

将育儿的责任强加于女性,依旧是日本社会的现状。

雇用环境逐渐恶化,社会构造日益复杂,结婚也变成困难的事,或者即便结了婚,也不愿意要孩子,又或者即便要了孩子,也有父母放弃育儿甚至虐待孩童——种种社会现实刺目至极。

近30年来的日本,几乎一成不变的现实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有6-7成女性面临失业。女性不仅置身于只有丈夫和子女的核心家庭中,而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父亲缺席”,每3位母亲中就有1人面临“孤独育儿”的现状。

国家也不愿意为育儿事业提供财政支持。托儿所的增设需要较多资金,于是国家选择强化育儿假制度,试图回避问题。即便增设托儿所,也是放宽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参与。而民营企业为了一己之利,以低薪聘用新手,导致优质保育逐渐消失。

仿佛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对女性说:“这么担心小孩的话,让母亲在家守着吧。”

作者简介

小林美希

1975年出生。劳动与经济方向的记者。

高中就读于水户第一高等学校。神户大学法学部毕业。

曾任职于株式新闻社,后任每日新闻社《经济学人》编辑部记者,2007年起成为自由记者。

报道以年轻人的雇用、结婚、生产与育儿、重返职场等问题为中心。

著有《成为“正式职员”的年轻人们》(岩波书店)、《看护崩坏》(ASCII新书)、《职场流产》(岩波书店)等。

2013年,因“对‘不让生育的社会’的结构和一系列职场孕妇歧视的报道”获贫困新闻报道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让生育的社会》是由日本记者小林美希所著,深入探讨了现代日本社会面临的独特现象——尽管生理上能够生育,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生育。这本书通过细致的调查与采访,揭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多重社会因素,包括工作环境、社会压力、性别角色预期等。以下是对书中精彩部分进行的分析:

1. 育儿责任:从小林美希的深入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日本社会将育儿的责任过分地强加于女性身上,这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也造成了家庭内外的不平等。这种现象不仅使得女性在职场上升通道受阻,还导致许多有志向的女性选择不生育。

2. 职场歧视:作者指出,尽管男性同样参与家庭生活,但社会普遍期待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这导致了“父亲缺席”的现象出现。特别是在职场,孕妇常常面临不公平待遇,如职场歧视及缺乏足够的支持措施。

3. 财政支持:国家对于托儿所的资金投入不足,这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在促进生育方面的不够积极。而且,即使存在育儿假制度,但由于工作压力和职场文化,许多女性难以真正享受到这一权利。

4. 理想社会:在书的最后一章中,小林美希描绘了一个理想的“能够生育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男女平等、工作与生活平衡,且有充分的社会支持帮助父母育儿。她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和深层次的文化变革。

5. 民间资本运作:由于国家对托儿所的资金支持有限,很多托儿所为民营企业所运营,这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以低薪聘用经验较少的工作人员。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保育的质量,也进一步加剧了父母的不信任感,从而降低了生育意愿。

6. 社会现状:高成本的子女教育、住房和生活费用,加上普遍的工作压力,使得很多年轻夫妇对生育望而却步。这种经济压力与社会期待的双重负担,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7. 孤独育儿:在日本,不少母亲经历了“孤独育儿”,即在没有丈夫或家庭成员的支持下独自抚养孩子。这种情况往往因为工作时间过长,父亲缺席中心家庭,导致母亲在育儿路上感到孤单无助。

总的来说,《不让生育的社会》不仅是对日本社会的深刻批判,也是对全球面临的类似问题的警示。通过书中对这些严峻社会问题的精彩剖析,人们可以看到,要解决不愿生育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对待女性、家庭和工作的态度,以及建立更加公平和支持性的社会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