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6|回复: 1

《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全四册)》 冯骥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散文 
41G6O9rifwL._SY346_.jpg          

书名: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全四册)
作者:冯骥才
分类:散文 杂文

内容简介

冰河:1966—1976无路可逃

冯骥才以自我口述的方式,讲述他在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的经历。冯骥才是历史的经历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在五十年前,年轻、精力旺盛的冯骥才是隐匿的观察家、隐密的写作者,书中的照片是他那时留存的,故事是那时亲历的,那面阻挡他出逃的墙也是当时的,或许这面墙里还藏着他记录历史的残稿……

凌汛:1977—1979朝内大街166号

记录冯骥才1977年至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借调式写作”,从此走向“新时期文学”的种种难忘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旧照,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带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

激流中:1977—1988我与新时期文学

记录了冯骥才亲历的新时期十年(1979年-1988年),讲述了他进行文学创作、从事文化工作以及与许多作家交往等活动,真实地抒写了八十年代文坛内外的人情与世情,表达了冯骥才对整个新时期文学现象的反思,也忠实地记录了冯骥才从热闹的文学退场,转战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整理保护的人生轨迹,用行动实现思想。

漩涡里:1990—2013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

《漩涡里》是冯骥才先生 “记述人生五十年”《冰河》(无路可逃)、《凌汛》《激流中》这一系列非虚构、自传体、心灵史式写作中的最后一本。本书完整、真实而又细腻地记录了冯先生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型”——从文学跳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这一转变是为时代所逼迫,也是冯先生已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命运使然。他从情感上、使命上,把保护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天职。从一开始的自发行动,到后来的主动投入,冯骥才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是思想的立场,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而一件件具体的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故事,体现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

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余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余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全四册)》是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记录了作者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观察与思考。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位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接下来,将详细点评此书的精彩之处:

1. 时代变迁与个人成长
   - 历史融合:冯骥才在书中提到,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发展紧密相连。
   - 文学时代:作者认为八十年代不仅是政治经济的变革期,同时也是一个文学上空前繁荣的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复杂多变但又充满创造力的时代面貌。

2. 文化观察与思考
   - 文化研究: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冯骥才对于文化的洞察贯穿于全书,他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执着追求和实际行动,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 非虚构写作:在“冰河·凌汛·激流·漩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对冯骥才的非虚构写作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3. 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
   - 精神史与时代:书中不仅反映了冯骥才个人的精神和思想成长,也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大潮中的探索与困惑,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窗口。
   - 责任担当: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冯骥才在书中展示了其在社会变迁中如何坚守理念、勇于承担,为知识分子群体树立了榜样。

4. 物质化与精神性的对立
   - 物质化倾向:作者指出,尽管八十年代开始涌向物质化,但人们的精神性需求并未减少,反而在物质与精神的较量中寻找平衡。
   - 心怀渴望:书中描绘了一个心怀渴望的时代,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对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和向往。

5. 写作风格与语言艺术
   - 文学表达:冯骥才以其独特的文笔,将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给读者,使得沉重的历史话题变得易于接近且引人入胜。
   - 语言魅力:全书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6.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 个体经验:冯骥才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集体历史相结合,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成长变化,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 社会反映:书中通过个人视角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为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7. 文化传承与创新
   - 传统继承:作者在书中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性,呼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忘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根基。
   - 创新意识:同时,冯骥才也提倡文化的创新,鼓励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8. 反思与启示
   - 历史反思:通过对过去五十年的文化历程的回顾,书中提供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引导读者思考现在和未来。
   - 现实启示:作者对当前文化现状的观察和分析,给出了对现代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的启示。

综上所述,《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全四册)》是一部集历史见证、文化思考、个人成长于一体的作品。冯骥才用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人们呈现了一个立体多维的文化宝库。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鼓励人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忘初心,坚持文化自信,继续推动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