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5|回复: 1

《三十年战争史:1618-1648》 塞缪尔・罗森・加德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历史 德国 
s33474169.jpg          

书名:三十年战争史:1618-1648
作者:塞缪尔・罗森・加德纳
分类:历史 德国 欧洲
ISBN:9787507550191      

内容简介

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是如何从波希米亚革命阶段(1618—1624)一步步发展到丹麦参战阶段(1625—1629)、瑞典参战阶段(1630—1635)与全欧混战阶段(1636—1648)的?这场几乎囊括整个欧洲的大战是如何从宗教战争蜕变成争霸战争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如何在波旁王室与哈布斯堡王室厮杀中应验的?杰出的军事家到底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战后格局为什么不能长久维系和平而只是更大战争爆发的休养生息期?

《波士顿周六晚报》:“这是一部写实主义史学巨著。它将恢弘的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此震撼心灵、引人入胜的作品并不多。”

《圣公会报》“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特殊时代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有这部作品真正做到了。”

研究英格兰内战、清教徒革命权威学者塞缪尔•罗森•加德纳的代表作品

哈布斯堡家族欧洲霸权终结、法兰西欧洲霸权建立的全景式记录

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欧洲近代史专业学生必读书目

《波士顿周六晚报》《圣公会报》联袂推荐

第1节 神圣罗马帝国的宪政制度

16世纪和17世纪,德意志民族大一统的多数条件已经具备,只可惜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机构尚未形成。当时,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类似于英格兰国王的皇帝,也有类似于英格兰议会的立法机构,但这些都是表面上的相似,本质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七位选帝侯选出。在七位选帝侯中,三位来自教会: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科隆大主教;四位来自世俗世界:巴拉丁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公爵、波希米亚国王。从理论上讲,当选的皇帝应该像尤里乌斯·恺撒和君士坦丁大帝那样,可以掌控世界,或者至少像查理曼大帝和奥托大帝那样统治整个西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临终前曾经下令,他的遗体需让臣民瞻仰几天后方可安葬,好让他们知道“掌控天下的皇帝驾崩了”。腓特烈三世登基时,诸选帝侯对他说:“我们选择陛下您来一统基督世界。”但事实上,鲜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我们谈论的这段历史时期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徒有至尊之名,绝没有我们想象中应该拥有的至尊权力。查理曼大帝加冕前只是一国之王而已,但通过不断征战,却逐步统治了大半个西欧,其统治地位也得到了各王国的认可。后来,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将帝国一分为三。于是,他们就不能再行使皇帝的权力统治包括德意志在内的各王国了。德意志历史上伟大的君主亨利一世根本就没做过皇帝。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大帝之后,虽然德意志境内的国王不断前往罗马,觐见教皇,索要皇权,并且确实在亚琛或法兰克福戴上过特殊的皇冠,但即便如此,也徒有皇帝之名,并无皇帝之实权。

因此,16世纪或17世纪的作家在谈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时,实际上是指德意志国王的权力。同理,他们谈论的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就是指今日的德国及其周边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包括瑞士、荷兰、洛林、东勃艮第(或弗朗什-孔代)。除去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部分地区外,今日的德国已不包括上述地区。而在意大利行使王权、征收税赋的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而是意大利的国王,即伦巴第铁王冠佩戴者。据传,铁王冠是由耶稣受难十字架上的铁钉冶制而成的。

虽然我们可以抛开当时作家们所使用的模糊称谓,换用新的称谓去指代历史上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此举并不明智,因为不熟悉神圣罗马帝国历史的人在我们使用新的称谓后,很难将其与既有的史实联系到一起。因此,神圣罗马帝国后期,尽管皇帝的身份有其特殊性,但我们并没有用新的称谓去指称这一时期的皇帝。此外,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比较复杂,皇帝的称谓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内涵。这就提醒我们,指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时,要遵循世代一致的原则,不可脱离传统。我们只需记住:神圣罗马帝国后期,皇帝的权力和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或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的权力相当,而与恺撒或君士坦丁大帝的权力相比,就相去甚远了。15世纪的一部法典中有这样一句表述—“除去皇帝的权力”。在古罗马立法者的眼中,这句表述简直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过,紧随该表述之后的是“谁还可以说‘这座房子是我的,这个村庄是我的’呢?”不过,公爵、主教、伯爵和城邦主都能从皇帝那里获得封地,他们对此非常满意,因为这实际上就架空了皇帝的权力。因此,尽管皇帝名义上掌控着整个帝国,但其权力甚微。自中世纪以来,情况一直如此,这也是西欧封建王权的一大特征。由此可见,这样的皇帝既无法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君主,也保护不了其疆域内所有农民和小市民的权益,更无力改变他们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处于底层的命运。

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的直属诸侯几乎可以算独立的君主。像10世纪法兰克的诺曼底公爵和15世纪法兰西的勃艮第公爵就拥有君主般的权力。就像英格兰和法兰西的国王那样,神圣罗马帝国的直属诸侯彼此之间时有争吵,甚至可能会发生战争。他们自己属地上的臣民如果想要觐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方可成行。

15世纪初,复兴神圣罗马帝国皇权并重振皇帝的威严看上去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虽然期盼德意志国王一统天下、重返罗马帝国辉煌时期只能是个梦想,但德意志人民希望民族能够统一的情感迟早有一天还是要到来的。而到那一刻,他们会强烈希望作为统治者的国王能够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绝对的君主威严,以维护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和安全。然而,德意志人最终并没有等来这样一位有作为的君主,这也是德意志民族最终走向分裂并在三十年战争后分崩离析彻底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纪中叶,神圣罗马帝国尝试着引入议会制度,并设立帝国议会这样的机构,从而结束长期的无政府状态。但各诸侯那些禀赋聪明的政治家们根本就不想贯彻代表所有人民的思想。原来的封建贵族议会上只能看到帝国的各直属诸侯,现在的帝国议会上情况亦是如此,只不过现在的帝国议会号称“常设性机构”而已。

因此,各诸侯领地上的臣民无权参加帝国议会。无论有怎样的意愿或意见,在国家政策制定层面上他们都没有发言权。帝国议会也不会考虑来自英格兰代表的诉求。当权者比任何阶层都要强大,有将城镇与乡村、国王与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能力。英格兰代表虽然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做独立的诸侯,但也不至于就弱小到甘愿接受当权者制定的所有法令。帝国议会甚至没有给那些实力较弱的直属诸侯留有席位。譬如,金雀花王朝初期的男爵就没有资格参加帝国会议,尽管他们和巴伐利亚公爵或萨克森选帝侯一样,都是直接从皇帝那里获得封地。不过,他们的实力确实有限,其封地仅有几平方英里,所以在帝国议会中自然不大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这样的帝国议会实质上更像是欧洲主权国家的代表大会,而与英国议会的性质不同。帝国议会的成员均握有实权,可能会讨论民众的诉求,也可能不会。即便讨论民众的诉求,他们也更愿意在自己领地的内部议会中解决问题。萨克森公爵、黑森伯爵或奥地利大公知道,所有的税务征收、军队训练、教俗物品供应等问题都需在德累斯顿、卡塞尔或维也纳的宫廷内自行解决,而不能指望帝国议会来做这些事。反之,尽管某位诸侯可能犯了众怒,遭到了其他诸侯的谴责,但帝国议会也很难处置他。虽然帝国议会名义上可以封杀他,将他逐出诸侯圈子,但如果他的实力雄厚,并且有强大的朋友相助,那么封杀令就很难真正地执行下去。这时就有必要向他开战。不过,这种战争可能会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15世纪末、16世纪初帝国议会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帝国各诸侯的提议下,帝国法院成立了,负责协调各领地诸侯之间的矛盾,并针对产生的问题和发生的冲突做出合理的判决。为了有效地执行法庭的判决,神圣罗马帝国的各直属诸侯和城邦被分成几个大区。在帝国议会中,每个大区的诸侯和城邦主都拥有发言权。他们还可以召开大区的内部会议,组建军队以维持大区的社会秩序。

世俗诸侯、教会诸侯以及直属城邦市民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三大阶层。在参加帝国议会时,三大阶层要分别在各自的议院内进行投票。第一议院由七位选帝侯组成,但只有在选举皇帝时,七位选帝侯才会同时出席,平常的立法或协调工作会议上,波希米亚国王是不出席的,出席的是其他六位选帝侯。第二议院为诸侯议院,由帝国议会中所有世俗诸侯和教会诸侯组成。第三议院由自由城邦的代表组成,这是最能代表普通大众利益的议院,但该议院议员的地位明显不如另外两院议员的地位高。某项提议只有在选帝侯议院和诸侯议院同意通过时,才会递至第三议院进行表决。

这种议会制度几乎是专为各诸侯和选帝侯而服务的,存在着极大的漏洞。帝国议会、各大区法院以及帝国法院几乎全部为各大诸侯和选帝侯所控制,他们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在平常时期,这种议会制度也许不会引发什么危险,但到了非常时期,一旦出现席卷整个帝国的运动,帝国就会分裂为对峙的双方:一方是德意志民族的普通大众,一方是各路诸侯和选帝侯组成的利益集团。这种情况发生后,上述议会制度很难保证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英格兰,国王可以通过封新贵族的方式压制上议院中敌对贵族的势力,各选区也可通过重新选举的方式改变下议院中敌对势力占优的局面。但神圣罗马帝国没有下议院。如果皇帝试图从实力不济的直属领地中新封诸侯,并以此来钳制帝国议会中的实权派,那么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成为世人的笑柄。

作者简介

塞缪尔・罗森・加德纳,英格兰杰出政治家克伦威尔的后裔,英国历史学家,清教徒革命和英格兰内战研究方面最权威的专家。他毕生致力于17世纪英格兰史研究。他曾任伦敦国王学院近代史教授、《英国历史评论》主编。在历史研究中,他重视原始资料的搜集,曾赴巴黎、罗马、布鲁塞尔、威尼斯和锡曼卡斯等处查阅多种文献资料。

王晋瑞,博士,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翻译系主任,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活动,研究方向为语言对比与翻译,实践专长为人文社科翻译,曾主编翻译教材一部,出版译著三部,在国内外各级期刊上公开发表翻译研究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省级翻译研究课题一项,参与省级翻译研究课题两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年战争史:1618-1648》这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塞缪尔・罗森・加德纳的杰作,它不仅作为一个历史研究的精品,而且为理解17世纪的欧洲政治和宗教冲突提供了深刻的洞察。此著作以严谨的历史研究方法,详细记录并分析了三十年战争的各个阶段,包括波希米亚革命、丹麦参战、瑞典参战以及全欧混战阶段。下面将对该书进行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详实的历史叙述:
   - 书中对战争的起因、过程、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场历时三十年的战争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 作者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以年代为线索,逐一解析,使得读者能够轻松跟随历史的脚步,深入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2. 综合的历史视角:
   - 加德纳不仅仅关注战争本身,同时涉及了战争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为历史事件的多维度理解提供了可能。
   - 书中还特别关注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如何受到战争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呈现出一个立体化的历史画面。

3. 深入的事件分析:
   - 通过对不同阶段主要事件和转折点的深入剖析,著作为读者揭示了三十年战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 作者的分析不避艰难,对一些关键事件的原因和结果都尽可能地做了全面而客观的讨论,提高了著作的学术价值。

4. 丰富的人物描写:
   - 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作者也没有忽略对个体的描述。通过重要人物的政策决策和私人信件等内容,使这些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 对于关键人物的策略与动机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的行动背后更深层的历史意义。

5. 客观的历史评价:
   - 加德纳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保持了较高的客观性,避免了过度的偏见和主观色彩,这对于历史著作来说尤为重要。
   - 书中对于战争原因和结果的分析,尽量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已有的历史资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历史画卷。

6. 战争的深远影响:
   - 作者没有仅仅局限于战争本身,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场战争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国家边界划定、民族认同以及政治格局的形成。
   - 书中指出了三十年战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为理解后续历史发展提供了关键的线索。

7. 精彩的写作风格:
   - 尽管作为一部学术性质的著作,作者的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谨,使得阅读过程中不失趣味性和可读性。
   - 书中适时插入的地图、表格和统计数据等辅助材料,为读者理解和吸收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对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的读者来说将是一份难得的学习资料。然而,由于涉及的内容繁多且复杂,对于初学者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初学者在阅读前先对这一段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能需要配合一些通俗的历史读物或者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阅读。

总而言之,《三十年战争史:1618-1648》这本书以其丰富内容、详实叙述、精彩分析和客观评价,在历史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意图深入了解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对欧洲历史影响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