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5|回复: 1

《春蚕吐丝》 陈鼓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哲学 
s33500073.jpg          

书名:春蚕吐丝
作者:陈鼓应
分类:哲学 回忆 逻辑
ISBN:9787101136999      

内容简介

《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为陈鼓应编集的体现殷海光晚年生命境遇和学术思想转变的一本重要著作。汇辑的内容包括殷海光晚年思想记录(《病中沉思》、《病中语录》),殷海光遗嘱,遗稿(《我对中国哲学的看法》),生平记录(陈平景《殷海光先生传记》、陈鼓应《殷海光先生晚年纪事年表(1966—1969)》),聂华苓、徐复观、王晓波等友人学生的纪念文章,以及殷海光晚年与陈鼓应的若干封通信(影印件)等。这些篇章不仅让人对殷海光的人格有了深切的感受,而且反映了他文化观的转变。

殷海光是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出生于1919年的他自称是“‘五四’后期人物”,始终保持着那一代的锐气和批判精神,同时又秉持中国传统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对“故土古人,大地河山,七亿同胞”的关切未尝一日去怀。到了病困交织的晚年,一方面,威权政治高压,自身又罹患癌症,他的处境愈加艰难;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深入人的切身的问题,透入生命的层域,了解到古典中国文化对人的生活和心灵都有妥当的安排,这种“既不进又不退”的“淑世主义”方能彰显人生的价值。

《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最早于1978年在台湾出版。这次作为“陈鼓应著作集”的一种再次出版,是陈鼓应先生在原版的基础上全面调整、增补、修订而成一部同名新作,清晰展示了殷海光晚年人生的两大主题,是全面研究其人其思想的必备参考。

作者简介

陈鼓应,1935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9年随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殷海光。1973年,因参与台大校园内的保钓运动,发表时论,被当局解聘,引发了长达两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学系事件”。1979年离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学任职。1997年,台湾大学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

陈鼓应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已行销四十余年,成为人们研习老庄的经典读本。他提出了《易传》哲学思想属于道家的观点,一反两千年来《易传》思想属于儒家的旧说;他主张的“中国哲学道家主干说”,影响日益广泛。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陈鼓应著作集”系列,是他学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是陈鼓应编集的一部反映殷海光晚年生命境遇和学术思想转变的重要著作。这本书不仅收录了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记录,包括《病中沉思》、《病中语录》,还有其遗嘱、遗稿以及生平记录等丰富内容,通过这些文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殷海光作为台湾自由主义开山人物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下面将具体对这本书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思想记录:收录了殷海光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所进行的思考与反思,展现了一个思想家在面对生命终点时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

2. 临终词句:透过殷海光的临终语录,可以窥见其直至生命结束前的学术立场与人生观念,为理解其人物性格与思想取向提供了珍贵材料。

3. 遗嘱遗稿:书中包含殷海光的遗嘱与未完成的文稿,这些文献资料反映了他的个人志趣和对未来的期许,是研究其学术轨迹的重要资源。

4. 生平记载:通过陈平景的《殷海光先生传记》及陈鼓应编写的《殷海光先生晚年纪事年表(1966—1969)》,读者能获得殷海光生活与学术历程的全面认识。

5. 友生回忆:聂华苓、徐复观、王晓波等友人学生的纪念文章,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殷海光的人格特质和学术影响,增添了对其人物的多维度理解。

6. 书信往来:收入了殷海光晚年与陈鼓应的通信影印件,这些一手资料对于研究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思想交流具有独特价值。

7. 文化观转变:书中所辑录的内容展示了殷海光文化观的转变,体现了他如何在晚年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重新审视与思考。

综上所述,《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不仅是对殷海光思想的一次深入剖析,也是对其一生的深刻回顾。书中所辑资料的真实性虽有争议,但它依然是一个了解殷海光思想发展,特别是在其晚年阶段的重要作品。阅读这部著作,可以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我国现代史上不容忽视的知识分子和他的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