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8|回复: 1

《哀伤纪》 钟晓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s33451117.jpg          

书名:哀伤纪
作者:钟晓阳
分类:小说
ISBN:9787530219294      

内容简介

要是你问,为什么哀伤?哪来的哀伤?我会说,因为曾经深爱。

钟晓阳跨越二十八年写成的哀伤之书,以凝炼的文字,注解时间与爱情

简体版首次出版

我想着你说过的话,仿佛看见我们的往事,经过回忆的渲染和幻想的铺排,一如水中之月碎而且多,充满了整个水面。

我把手探入水里捞寻,开始明白美丽的世界,永远只可存在于心中,如今我已失去我的玫瑰色的世界。

二十年没有多长,不够我们脱胎换骨,只够我们世故些、困顿些、幻灭些。

原来人永远有更低的低处可去......

《哀伤纪》分为“哀歌”和“哀伤书”两部分,作品缘起于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一九八六年一位少女孤身到美国旧金山读书,认识一对打鱼伙伴,三人成为好友。在爱情与友情之间发展着,因为海洋因为年纪因为签证,少女匆忙离开美国,一段感情也就此失落。二〇一四年,少女和以海为梦的男子们经历种种人生起伏、生活的错失和亲友的亡故。时光过去,迈入中年的他们辗转浮世,三个人的命运再次交错,书写一出“哀伤书”。

钟晓阳说:“哀这个字在字典中,除了悲伤的意思,还包含了爱、怜悯、同情、珍惜。至于伤,那是人生更深层的东西,哀则是人生的基调。”与早年作品相比,作者不再执着于“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浪漫,始于梦幻,落脚到现实;写爱情,也是为人生做注脚。文字更为凝练、克制,火候恰到好处。

作者简介

1962年出生于广州,后随父母移居香港。毕业于美国安雅堡(Ann Arbor)密西根大学,主修电影与电视欣赏。

十五岁开始写作,以小说《病》获香港第五届青年文学奖小说初级组推荐奖。十七岁随母亲回沈阳老家探亲,亲见东北大地风物人情,开始动笔写“赵宁静的传奇”第一部《妾住长城外》,后陆续写出《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1982年结集为《停车暂借问》出版,引起轰动,名盛文坛。

另著有短篇小说集《流年》(1983)、《爱妻》(1986)、《哀歌》(1986)、《燃烧之后》(1992),散文与新诗合集《细说》(1983),长篇小说《遗恨传奇》(1996),诗集《槁木死灰集》(1997)。停笔十年后,2007年开始在香港《明报》发表散文。2014年,续写24岁时的中篇小说《哀歌》,成为新小说《哀伤纪》。2018年,将长篇小说《遗恨传奇》全部推倒重写,更名为《遗恨》出版,被评为《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

此外,还参与过王家卫、潘源良、林岭东等导演的电影文字创作,为《花样年华》《2046》撰写故事对白,为《阿飞正传》写片尾曲《是这样的》。与林夕、周耀辉等同被列为香港第五代词人,填词作品《最爱》入围第二十三届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哀伤纪》读后感

钟晓阳用二十八年时间雕琢的《哀伤纪》,以其简练而深沉的文字,勾勒出爱情与时间交错的轮廓,让人在阅读中不禁沉浸于作者构建的情感世界。这本书,以它的独特魅力,触动了我心中的柔软部分,让我对哀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书中的“哀歌”章节,如同一曲凄美的乐章,讲述着一九八六年一个少女的旧金山留学生活。她与一对打鱼伙伴的邂逅,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纠葛,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微妙和无常。那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如同许多人生命中的插曲,短暂却影响深远。钟晓阳巧妙地用“因为曾经深爱”这样的句子,为这段感情作了最贴切的注解。

进入“哀伤书”的部分,时光已至二〇一四年,当年的少女与两位男子各自经历人生的起伏和挑战,再次相聚时已是饱经沧桑的中年人。他们的故事,不再只是关于爱情的幻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味道与岁月的痕迹。钟晓阳在这部分的文字中,体现了一种由热烈转向平和的转变,仿佛是在告诉我们,即使哀伤,生活也还是要继续,且行且珍惜。

阅读《哀伤纪》,我被深深打动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作者对于“哀”这个字的深刻解读。在钟晓阳笔下,“哀”不仅是悲伤,还包含了爱、怜悯、同情和珍惜。这种对于人生复杂情感的深入探讨,赋予了作品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文学价值。

《哀伤纪》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情感波澜。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更是一份关于时间、记忆与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