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7|回复: 1

《非虚构的艺术》 特雷西・基德尔/理查德・托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纪实 
s33638841.jpg          

书名:非虚构的艺术
作者:特雷西・基德尔/理查德・托德
分类:文学 纪实
ISBN:9787532781065      

内容简介

《非虚构的艺术》记述了一位作家和一位编辑在近四十年的共事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它的目标受众是读者和作家,是那些关心写作、关心如何写作和提高写作的人。我们基本的前提,就是你有能力学会如何写得更好。

在坚持事实方面,我们毫不含糊。非虚构远不止于事实确凿,可是它的出发点,就是不要凭空捏造。如果事件发生在星期二,那么星期二就是它发生的时间,哪怕星期四会构成一个更有条理的故事,也不能因此改动时间。当然,这并不等于把事实和真相混为一谈。

我们同样相信故事和人物的力量。我们认为,小说的各种技巧从来都不是虚构作品的专利;除了企图以虚构冒充事实之外,对于非虚构作家而言,没有哪种讲故事的技巧是禁区。我们还认为,无论是故事、论证还是沉思,图书、随笔还是家书,每一样都要做到新颖而准确,能够表达出一种独特的人的存在。

过去三十年里,美国文化变得更加喧嚣、快速、碎片化。就直接效果而言,作家赶不上流行音乐或是动作电影、有线电视网新闻或是即时通信。我们认为,作家不应该也没必要试图赶上这些。我们知道,写作仍然是通往明晰思想和情感的最佳路线。

《非虚构的艺术》是一本源于实践的书,是多年来尝试写作三类散文的产物:写世界、写观念、写自己。换句话说,这是我们俩尝试写作和编辑各种叙事文、随笔和回忆录的产物。

作者简介

特雷西・基德尔 Tracy Kidder

1945年生于纽约市,哈佛大学英语学士和艾奥瓦大学写作硕士,现居马萨诸塞州。他是一位多产的非虚构作家,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大奖,作品包括《劫后重生的力量》(2009)、《我的支队》(2005)、《越过一山,又是一山》(2003)、《家乡》(1999)、《老朋友》(1993)、《学童中》(1990)、《住屋》(1985)和《新机器的灵魂》(1981)等。

理查德・托德 Richard Todd

1940年生,毕业于安赫斯特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编辑生涯里,担任过《大西洋月刊》执行编辑和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图书编辑。他为多家著名杂志撰写报告文学和文化批评,著有随笔集《事物本身》(2008)。他也在大学里教授创意写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非虚构的艺术》读后感悟

《非虚构的艺术》这本书,由经验丰富的作家特雷西·基德尔和资深编辑理查德·托德联手撰写,集结了他们近四十年合作中的心得与教训。翻开这本作品,我仿佛步入了一个非虚构写作的现场,每个章节都像是一场与文字细腻的舞蹈,让我领略了非虚构作品的魅力。

书中强调了事实的重要性,在今天看来似乎不言而喻,却在非虚构写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们坚持,非虚构写作必须忠实于现实,无论事件是否完美无缺。星期二发生的事,即使放到星期四会构成更紧凑的故事,也绝不能更改时间。这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也是对真实性的尊重。同时,他们没有将事实与真相混为一谈,而是提出了筛选与呈现事实的多样性,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

书中提倡故事和人物的力量,让我更加确信,情感的共鸣是写作跨越屏幕进入心灵的桥梁。两位作者认为,小说技巧并非虚构作品的专利,除了不可以用虚构冒充事实之外,非虚构作家可以运用各种讲故事的技巧。这一观点打破了我对非虚构艺术形式的既有认知,使得非虚构作品的表达有了更多可能性。

书中通篇流露出作者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他们认为,作家和读者之间应该怀着对彼此的充分信任一同前行。这种信任是书籍的字里行间所营造的,是作者通过诚实而生动的文字所建立的。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上的呼吁,更是对高尚道德的呼唤。

《非虚构的艺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以丰富的实例、深刻的洞察和亲切的笔触,让读者不仅能学习到非虚构写作的技艺,还能深刻感受到写作的艺术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