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3|回复: 1

《溪山琴况 琴声十六法(全本全注全译)》 陈忱译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经典 
41Ofaw+aB8S.jpg          

书名:溪山琴况 琴声十六法(全本全注全译)
作者:陈忱译注
分类:文学 经典
ISBN:9787101151299      

内容简介

《溪山琴况 琴声十六法》由明清时期古琴美学著作中最为著名的两部——《溪山琴况》和《琴声十六法》组合而成。《溪山琴况》将古琴的审美特性划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但并未停留在对古琴音乐审美理论的阐述上,同时也提出了对古琴弹奏技术的要求,可谓“道技并重”。《琴声十六法》提出了古琴的十六个审美范畴,即: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范畴下详细解说它的内涵与外延。从琴学史角度而言,《琴声十六法》中的一些内容可以作为《溪山琴况》的必要补充,是探究《溪山琴况》早期面貌的重要文献资料,对当代学琴者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附录收入《万峰阁指法閟笺》与《左右手二十图说》,从内容上与《溪山琴况》相印证,很多指法的解释是对《溪山琴况》的进一步阐明,这些文献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琴学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溪山琴况 琴声十六法(全本全注全译)》结合了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和清夏溥订正的《琴声十六法》,这两部作品共同构成了明清时期古琴美学的重要文献。书中将古琴的审美特性细分为二十四个况,如和、静、清、远等,以及十六个审美范畴,即轻、松、脆、滑等。

1. 和与静的审美追求:“和”体现了古琴音乐中的和谐与平衡,而“静”则展现了琴音中的宁静与深远。这两个概念不仅关乎音乐演奏的技巧,更深入到了哲学和审美的高度,指导着琴者在修炼心性与情感表达中寻求平衡。

2. 清与远的意境描绘:“清”反映了一种清澈透明、无尘无染的音质,让人联想到山泉或溪流的自然之声。而“远”则表达了一种超越空间距离的深邃,好像能通过琴声连接古今,令人感受到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呼应。

3. 古与澹的历史哲思:“古”带有一种复古和怀旧的情绪,通过琴声传达对往昔岁月的尊重与怀念。而“澹”则体现一种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心境,彰显了古琴文化中的超然精神。

4. 恬与逸的生活态度:“恬”透露出安逸与满足的状态,使琴者与听者都能在琴声中找到心灵的慰藉。“逸”则是指一种超脱世俗束缚的自由感,通过琴音传递出一种洒脱不羁的生活哲学。

5. 洁与润的道德品质:“洁”不仅仅是指音色上的纯净无暇,更象征着道德上的高洁和清澈。“润”则强调声音的温润与柔和,象征着人性中的仁爱与宽厚。

6. 《万峰阁指法閟笺》与《左右手二十图说》的附录收入,这两部分内容从技巧上为《溪山琴况》提供了实践的指导,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琴演奏的精妙之处,同时也为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持。

总而言之,《溪山琴况 琴声十六法(全本全注全译)》不仅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辟的译注为人们所称赞,其对古琴艺术的深刻解读和审美追求也为当代学琴者和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这本书是古琴学习者的必读之作,同时也是探索中国古典音乐美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