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7|回复: 1

《红楼梦魇》 张爱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中国 文学 
s33462471.jpg          

书名:红楼梦魇
作者:张爱玲
分类:中国 文学
ISBN:9787530218716      

内容简介

·【详勘十载】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详看张爱玲如何细读《红楼梦》 ?

·【熟读红楼】那几年我刚巧有机会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与柏克莱的加大图书馆借书,看到脂本《红楼梦》。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至于自己做,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张爱玲

·【一切泉源】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张爱玲

·【人生三恨】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张爱玲

·【心灵慰藉】像迷宫,像拼图游戏,又像推理侦探小说。早本各各不同的结局又有《罗生门》的情趣。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红楼梦》就好了。——张爱玲

·【难以企及】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已,我现今对她非常敬佩,认为她是“红学史”上一大怪杰,常流难以企及。张爱玲之奇才,心极细而记(记忆力)极强,万难企及,我自惭枉作了“红学家”!

——周汝昌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的红学研究论著。她历时十年研究《红楼梦》,撰写考据文章,后结集为本书。《红楼梦魇》包括《自序》《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初详红楼梦》《二详红楼梦》《三详红楼梦》等数篇专文,细读详考,洞察秋毫。

作者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祖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生于上海,1995年9月逝于美国洛杉矶。张爱玲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又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从而形成中西兼备的文学视野。她的作品多着眼于普通人的命运,洞察人性的幽微,又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写出了大变动时代下的众生相,意象丰富,创造了一种苍凉的文学笔法,在承续中国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文学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魇》这本书,是张爱玲女士对《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的深入研究与剖析。作为深具影响力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在这本书中展现了她对《红楼梦》的深厚情感及其独特的理解。以下是对《红楼梦魇》这本书精彩部分的点评:

1. 深刻剖析:张爱玲在《自序》中阐述了她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她的文字不仅流露出对原著深厚的情感,而且展示了她试图通过文字背后挖掘更深层次意义的坚持和热情。她的解析不拘泥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人物心理与命运的探讨。

2. 考据成果:在《红楼梦未完》一章中,张爱玲对《红楼梦》未完结的原因进行了假设。她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设想,这些设想不仅为《红楼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体现了作者本人对这部作品的深切情感和不愿其结束的心理。

3. 角色分析:在《红楼梦插曲之一》中,张爱玲针对书中一些次要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她所采用的角度新颖,能够从一个小细节或小角色展开,映射大家族的兴衰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4. 文本细读:《初详红楼梦》部分是对《红楼梦》文本的细致解读,张爱玲在文本细读中,不仅关注了情节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及内心世界的探索。

5. 文化研究:张爱玲在研究中涉及了大量文化背景的讨论,她不仅仅局限于《红楼梦》文本本身,还尝试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小说的创作和人物的命运。

6. 比较研究:张爱玲不但注力于《红楼梦》,她还把这部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更加突出了《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7. 学术贡献:通过《红楼梦魇》的发表,张爱玲不仅为《红楼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和启示,推动了红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此外,读者在阅读《红楼梦魇》时,可能还需要考虑以下两点:

- 阅读《红楼梦魇》应具备开放的心态,因为其中包含了不少作者的个人观点和假设性分析。
- 在阅读过程中,若能同时翻阅《红楼梦》原著,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张爱玲的分析和论证。

总结而言,《红楼梦魇》这本书以其深刻的剖析、详尽的考据成果、细腻的角色分析、精细的文本细读等亮点,成为了红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颗耀眼的星辰。张爱玲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她在《红楼梦》研究上的贡献,同样值得读者和学者们的赞赏与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