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回复: 1

《我们为何无聊》 詹姆斯・丹克特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心理 
s34100255.jpg          

书名:我们为何无聊
作者:詹姆斯・丹克特等
分类:心理
ISBN:9787544789585      

内容简介

我们可能误会无聊太久了——

“人类的优势就在于无聊。”

《卫报》年度新知图书

无聊几乎无处不在,但在某些时刻变得尤其危险;没有人能免受其害,只是一些人遭受更多。“无聊的人被一种欲望所折磨,却不知道满足这种欲望的条件是什么。”《我们为何无聊》从心理学出发,解剖无聊,而后解决无聊。

无聊是什么?怠惰、茫然,还是焦躁、不安?

是哪些外部和内部因素让我们感到无聊?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无聊倾向和体重超重、抑郁、犯罪之间有没有关系?

无聊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吗?

如果说无聊是一个信号,那么它在提醒我们什么?

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反应,才能不掉进恶性循环?

从无聊的历史和含义,到无聊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再到无聊的成因与机制、无聊的反义词和流行化,本书为我们提供关于无聊的科学认知,然后给出无聊的解法。

在渐趋短平快的时代,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与短视频并非驱散无聊的解药,相反,它们更容易让我们困在一个永不停歇的仓鼠轮中。无聊是对意义、投入感和能动性的召唤,如何回应这一召唤,才是良方所在。

从正确认识外部环境与内部动机,到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里,创造意义、建立心流,本书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温和而不说教,带我们科学应对无聊。

——————

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什么是无聊,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无聊有更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本书告诉我们,与其和无聊做斗争,不如倾听无聊背后的声音。——《华盛顿月刊》

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无聊,引人入胜,而且极具启发性。——《卫报》

一部简洁又充满趣味的无聊小史。——《泰晤士报》

(本书)完成了一个让科学发现和人文思想自由对话的叙述。——《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简介

詹姆斯・丹克特(James Danckert),心理学家,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曾获选加拿大认知神经科学首席科学家、加拿大滑铁卢地区“四十岁以下四十人”。在大学攻读临床神经心理学时,丹克特观察到,自己的兄长在发生车祸导致脑损伤后,相比之前更容易感到无聊,这激发了他对无聊的研究兴趣。此后,他创办了丹克特实验室,专研无聊及心智模型,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有重大突破。

约翰·D. 伊斯特伍德(John D. Eastwood),临床心理学家,约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临床心理学以及情绪与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曾获加拿大安大略心理学协会哈维·布鲁克奖、加拿大总理卓越研究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我们为何无聊》深度解读

《我们为何无聊》这本书,由詹姆斯・丹克特和约翰・D.伊斯特伍德共同撰写,以心理学的视角,剖析了无聊这种被广泛误解的心境。书中不仅理论丰富,还结合了作者丹克特的个人经历与神经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给读者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在书中,丹克特深挖无聊的本质,提供了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和统计数据,这些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认知刷新的过程。正如豆瓣有用户提到,这本书“开创性地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解剖无聊这种定义模糊的感觉”。这一点,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揭示了无聊不仅仅是时间感知的问题,更深层次地涉及到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书中对无聊的探讨并非泛泛而谈,作者通过实例分析,使得抽象的理论具象化、生动化。比如,丹克特自己兄长因脑损伤后更易感到无聊的案例,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书籍的真实感,同时也让读者能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无聊与人的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书中提出的应对无聊的策略也值得一提。这些策略既有科学根据,又充满了哲学思考,它们不是简单的“娱乐打发时间”,而是教会我们如何通过调节内心的状态,寻找生活的投入感和意义。评论中有人赞赏这种结合方案,认为它“教给我们应对无聊的组合方案”,这显示出书籍的实用价值。

作者对于无聊的深度挖掘,也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普通心理学读物的范畴,它不仅是无聊的解剖,更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全面审视。借由探索无聊,读者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乃至生活哲学进行反思,从而找到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我们为何无聊》这本书以其丰富的内容、扎实的理论和实用的建议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无论是对于心理学爱好者,还是寻求自我提升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和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