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3|回复: 1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皮埃尔・克拉斯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其他 
s33958344.jpg          

书名: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作者:皮埃尔・克拉斯特
分类:印第安 美洲
ISBN:9787208169517      

内容简介

★ 比肩《忧郁的热带》,击败时间的民族志书写

★ 作者师从法国国宝级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 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保罗·奥斯特翻译本书英文版并作序推荐

我相信,你简直无法不爱上这本书。

作者写作时的慎重与耐心,观察之犀利,其中的幽默,思维之严谨与书中的悲悯——这些 品质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这部重要又令人难忘的著作。这是一个人经历的真实故事,提出的都是最根本性的问题:一个人类学家是如何得知信息的,两种文化之间会进行什么样的交易,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保守秘密?

在为我们刻画这个未知的文明时,克拉斯特的写作带着优秀小说家的狡黠。他对细节的关注一丝不苟、无比精确;而他那种将自己的思想融汇为胆大又自洽的论点的能力往往令人称奇。他是那种极为少见的、毫不犹豫就采取第一人称写作的学者,而最终的成果不仅仅是一幅他所研究的民族的肖像,也是一幅他本人的自画像。

—— 保罗·奥斯特

与南美丛林中最后的食人部落一同生活,见证出生、成年、婚配、死亡、节日、祭祀……

浸入瓜亚基人的生活与头脑,真挚发问:

人类能不能放弃追求一切,告别惶惶不可终日,

拒绝屈服权力,也拒绝过度生产,更从容、自由、坚定地生活,摆脱外部世界的束缚?

瓜亚基人,一群生活在巴拉圭密林中的印第安人。他们以打猎、采集为生,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与社会制度。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居民一道,不断占领、吞食他们生活的领地,他们躲避、抗争、流亡、被“安置”……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这个部落的人口已不足三十。

1963年,本书作者、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克拉斯特在瓜亚基人被安置于定居点后进入了这个部落,与他们一同生活,对他们在生育、死亡、饮食、求偶、部落管理、性向认同、劳动分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书写。

在书中,克拉斯特直面瓜亚基人的残忍、习俗之状况,以及他们缓慢的衰亡。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民族志书写,情感充溢全篇:克拉斯特于瓜亚基人一同经历了生育、成年、死亡与逃亡;它也是一种客观的民族志,摈弃了一切道德偏见:面对瓜亚基人的吃人风俗,卡拉斯特并没有止步于猎奇与惊叹,而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理解。

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面对这部作品,感叹道:“这本奇妙的著作标志了一种新型民族学的开端:它富于感性、积极于行动,又充满政治性;它是‘种族大屠杀’一词彻底的对立面。”

作者简介

皮埃尔・克拉斯特(Pierre Clastres),生于1934年。他起先在巴黎进修哲学,随后转攻民族学。他在巴拉圭形形色色的印第安部落中生活了数年,包括瓜亚基部落、瓜拉尼部落,以及大厦谷中的阿什卢斯莱部落。在圣保罗教了一段时间书后,他曾与委内瑞拉境内亚马逊丛林中的亚诺马米人共同生活。此后他返回法国,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担任研究工作。此外,他也是法兰西学院(Collège de France)社会人类学实验室的一员,接受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指导。

作为一名研究者,他致力于从政治人类学方向构建民族学。在与瓜亚基人共同生活后,他出版了《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1972)一书,以无与伦比的精确性观察并描绘了瓜亚基人不起眼的习俗、语言和思想。他与瓜亚基人亲密无间,在潜移默化中,部落中人在举止、思想上与他互相影响,这本书就是最为重要的见证。

在《编年史》外,他还著有《反国家的社会》(La Société contre l'État, 1974)、《壮言》(Le Grand Parler, 1974)、《政治人类学研究》(Recherches d’anthropologie politique, 1980)等书。

皮埃尔・克拉斯特于1977年因车祸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7. 史前社会的复杂性
   - 社会结构与变迁:通过对史前欧洲不同文化和时期社会结构的分析,书中揭示了早期社会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过程。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一书,由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克拉斯特著作   - 经济与技术的进步:作者还关注了史前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如农业的出现和工具的制造,这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以其精确无比的观察力和描绘力展现了瓜亚基人的文化和生活。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对该书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8. 文化交流的早期模式

1. 习俗描绘:
   - 贸易与文化互动:探讨了史前欧洲不同地区间的贸易联系和文化交流,   - 克拉斯特不仅关注瓜亚基人的日常生活,还深入到他们不起眼的习俗中,这些习俗反映了瓜亚基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指出这些互动如何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 书中对于部落的生育、死亡、饮食等日常实践的详细描述,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瓜亚基文化的独特性。

2. 语言记录:
   - 远距离交流的例证:例如,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化如何影响了北欧和东欧地区,书中的这些内容为理解早期欧洲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
   - 克拉斯特在与瓜亚基人的互动中,对他们的语言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记录,这对于保存和理解瓜亚基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点评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以下对理解本书可能有帮助的内容:

   - 通过他的语言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瓜亚基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3. 思想交流:
- 阅读本书时,注意作者如何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结合,这有助于了解史前欧洲的复杂性。
   - 克拉斯特与瓜亚基人的亲密共处使得双方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这种文化的交融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瓜亚基社会。
- 留意书中提及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这可以作为学术探索和研究设计的参考。
   - 书中记录了瓜亚基人的信仰、宗教和哲学思想,为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瓜亚基精神世界的窗口。
- 对于书中提出的有争议性的观点,可以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在必要时查阅更多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见解。


4. 亲密观察:
   - 克拉斯特的田野调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瓜亚基人的内部生活中,综上所述,《牛津史前欧洲史》是一部深入探讨欧洲史前时期的重要作品,这种亲密无间的观察带来了极其真实和生动的记录。
巴里·坎利夫以其丰富的考古学背景和研究经验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谜团与发现的史前欧洲。   - 他的观察触及了瓜亚基人的情感、关系以及社会结构,使得整本书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动态感。

5. 劳动分工:
无论是巨石阵的神秘面纱、文明的孕育期、艺术与信仰的萌芽,还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时刻、考古成果的解读、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 通过对瓜亚基人在劳动中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分工的描述,展现了这个部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组织结构。
   - 克拉斯特对劳动过程中的合作与冲突有细腻的描述,体现了瓜亚基社会的内在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6. 性向认同:
以及史前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交流的早期模式,这本书都为专业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思考的契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