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4|回复: 2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伊丽莎白・毕肖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s33469198.jpg          

书名: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作者:伊丽莎白・毕肖普
分类:文学 诗词
ISBN:9787540492793      

内容简介

◎狄金森之后,美国深具影响力的女诗人

◎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

◎诗作很少,却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

◎包揽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等各项大奖

◎备受布罗茨基、希尼、帕斯等多位诺奖得主推崇

◎作品入选美国大学教材、耶鲁大学公开课

◎《波士顿邮报》年度好书,特别收录诗人珍贵手稿15篇

*******************************************************

伊丽莎白·毕肖普, 这位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的诗人,诗作很少,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狄金森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布罗茨基、希尼、帕斯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其人其作均推崇备至。包揽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古根海姆奖等各类文学大奖。诗作入选美国大学教材和耶鲁大学公开课。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是凝结毕肖普毕生创作精华的诗歌选集,选自法勒、斯特劳斯和杰鲁出版社(Farrar, Straus & Giroux)为纪念毕肖普诞辰100周年出版的两卷本《毕肖普诗歌散文全集》之《诗歌卷》。该书包含诗人生前删定的《诗全集》和此后出版的《地理学III》,以及她整个写作生涯期间结集的其他诗作,还特别收录仅以手稿形式存世的少作集《埃德加·爱伦·坡与自动点唱机》等,是迄今最权威的毕肖普诗歌完本。

*******************************************************

毕肖普的写作技艺精湛、形式完美,从专业角度看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

——谢默斯·希尼(爱尔兰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毕肖普的诗作清新、澄澈,可作为精致的艺术品欣赏。

——奥克塔维奥·帕斯(墨西哥诗人,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当我们阅读她的诗时,我们便进入一个新国度的古老宁静之中。

——罗伯特·洛威尔(美国诗人)

作家中的作家中的作家。

——约翰·阿什贝利(美国诗人)

在20世纪英语诗人的万神殿中,毕肖普与艾略特、叶芝、史蒂文斯和奥登位处同列……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威廉·博伊德(英国作家)

她写室内乐,而不是交响曲;她画水彩,而非巨幅布面油画。但就是从小调中,她制造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科尔姆·托宾(爱尔兰作家)

毕肖普是几位核心美国诗人之一,与惠特曼、狄金森、弗罗斯特、史蒂文斯、艾略特和哈特·克兰位处同列。她是如此地一丝不苟、风格独创。最常被称赞的是她的“眼光”,好像她是光学大师,但她的实际成就是:看见常人所难以看见的,言说常人所难以言说的。

——哈德罗·布鲁姆(美国文学评论家,《西方正典》作者)

毕肖普不止是位好诗人,而且是位伟大的诗人。她赋予平凡的事物以神奇的光泽,促使我们以一种友好的陌生人的鲜活眼光审视我们身边的生活。

——《新闻周刊》

若说有哪位诗人的每一行诗都该被付印成书,这位诗人必得是伊丽莎白·毕肖普。

——《星期日泰晤士报》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毕肖普

Elizabeth Bishop

1911-1979

继艾米莉·狄金森之后,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其人其作深受布罗茨基、希尼、帕斯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推崇。

1911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童年时,父亲去世,母亲进了精神病院,辗转被外祖父及 叔伯抚养长大。奇特而悲伤的成长经历,让她的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不仅曾在美国各地定居,还去过法国、墨西哥、巴西等地,直至晚年才应哈佛大学之邀,回美国任教。

1946年发表诗集《北与南》,一举成名。生前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发表的诗作不多,但几乎包揽了美国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古根海姆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等。1949至1950年,成为第八任美国桂冠诗人。1969年出版《诗全集》,奠定其杰出诗人的地位。1979年逝世,享年68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唯有孤独恒常如新》诗歌魅力解读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这本书,精选了伊丽莎白·毕肖普的多首经典诗歌,包括《失眠》、《一种艺术》、《旅行的问题》和《致纽约》等。每一首诗都是毕肖普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也是她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在《失眠》中,毕肖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夜失眠者独自面对黑暗时的内心世界。她用简单却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将夜晚的宁静与思绪的波动相对比,展现了孤独时刻中的一种奇特的清醒与迷茫,让读者仿佛能切身体会到那份静谧中的不安。

《一种艺术》则是一首关于生活和创作的诗。毕肖普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她对于艺术家创作态度的理解,她写道:“失去的艺术不难掌握”,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对生活中那些被轻易遗忘或放弃的美好事物的哀叹,同时也提醒我们珍视那些稍纵即逝的现实片段。

在《旅行的问题》中,她则抒发了旅行时因环境变换而引发的情感变化,透过“旅行”这一主题探讨了更深层次的人心的流离与归宿问题。这种对距离与归属的反思,使得这首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旅行记事,成为对人生境遇的哲思。

《致纽约》则是向这座大都市致敬的诗篇。毕肖普捕捉到了纽约这个城市独有的节奏和气质,以及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和塑造。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纽约的繁华与冲突,也映射出了个人在其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共鸣。

这些诗歌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们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毕肖普以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对普遍人性和深层情感的挖掘。她的作品常常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那种对孤独、失望、希望和小小的喜悦的表达,都透露出普遍的人性之光。

阅读这些诗歌,就像是在探索一个个微小却深邃的世界,每一行诗都像是毕肖普留给我们的一缕思绪,引领我们在忙碌和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空间。在这些诗句中,我仿佛看到了毕肖普在海边小屋中笔耕不辍的身影,她的文字,就像那不断拍打岩石的海浪,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远充满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收录了伊丽莎白・毕肖普的多首经典诗歌,如《失眠》、《一种艺术》、《旅行的问题》和《致纽约》等。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毕肖普独特的文学风格,也深刻体现了她对生活、爱情和自我认知的独到见解。下面将对这些诗篇中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失眠:这首诗描绘了深夜中的清醒与孤独,通过细腻的感观描写,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不安。诗句中渗透的孤独感与睡眠的逃避,让人对毕肖普的敏感与脆弱有了更深的理解。

2. 一种艺术:此诗篇反映了毕肖普对日常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通过对简单事物如“打扫房间”的描述,表达了对于忘却和失落感情的处理方式,折射出作者情感世界的复杂性。

3. 旅行的问题:在这首诗中,毕肖普以旅行为喻,探讨了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与困惑。其精巧的比喻和深邃的内涵,使这首诗成为思考个人生命旅程的重要作品。

4. 致纽约:作为对城市的献礼,这首诗捕捉了纽约的精髓,体现了都市生活的魅力和挑战。诗中生动的形象与节奏,有效传达了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距离感的悖论。

总之,《唯有孤独恒常如新》不仅是毕肖普创作生涯的缩影,也是她文学哲学的集中展现。这些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自我与世界的反思。每一首诗都是毕肖普心灵深处的呐喊,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切片揭示人性的深层次主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