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6|回复: 2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吴晓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文学 
s33741401.jpg          

书名: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作者:吴晓乐
分类:小说 文学
ISBN:9787505749535      

内容简介

在处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鸣惊人之后,毕业于台大法律系,却走上作家之路的吴晓乐带来了她的第一本随笔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她以诚挚、洞察幽微的笔调,去揭示那些我们无比熟悉却视而不见的事物。她写女性之间隐藏的厌女情绪,体察女性潜移默化的“月经耻感”,也自陈母女两 代人的冲突与和解;她写自己曾为迎合男友病态节食的经历,回顾言情小说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爱情观;写“女神”这个词背后隐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轻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这种论调。

由于下笔精准,简中版尚未上市,就有读者手敲其中篇目分享,获上千人共鸣。

那些很好很好,可非我所愿的,可不可以不要?能否任我们长齐个性,拥有不与人同的自由?

《正果与它们的产地》

不想结婚的人们,应值得一次鼓励,他们对自己诚实,诚实地说,目前并无把握负担谁的逆境、贫穷、疾病与哀愁。在天灾满布的现世中,他们调节着人祸的比例。

《习得复忘掉》

世人常误解一件事:仅仅男性特别喜欢折抑女性。绝非如此,打自很小的年纪,我时时见闻,那些坐成一圆桌的女人,如何将一位不在场的女性给说得低进尘埃里。几乎每个女生都接受了一套完整且顺序俨然的厌女练习。

《我与我的血》

自那回起,我变得相当尊重自己的月事,部分是不想再挨针,部分是我终究经验到,当我厌恶着自己这规律地滴出鲜血的身体时,我的身体也以等量齐观的恶意回敬着我。

《圣母病再见》

圣母的存在,是为了让人崇拜或耍赖,不是为了相爱。……珍惜生命,具体的方案之一便是汝不可宠坏他人。不要硬生生剥夺别人实际感受生命的可能性,不要代人受过,更不能替人顶受生命的细小砾磨。

作者简介

吴晓乐,台中人。1989年生。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却没有选择律师之路,而另辟蹊径,成为一名家庭教师,后又成为职业写作者。喜欢鹦鹉。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儿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处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由台湾公视改编为电视剧,获第54届金钟奖5 项大奖。原作于2019年10月出版简体中文版,出版后市场反应、口碑俱佳,入选豆瓣2019年度社科·纪实图书,《读者》2019年度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可是我偏偏不喜欢》深度解读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这本书,作者吴晓乐用她敏锐独特的笔触,挑战了我们看似熟悉却又常常忽视的社会现象和内心情感。这书中的每一篇随笔都仿佛是一道深入灵魂的探照灯,它不仅照亮了隐蔽在日常生活角落的阴影,也无声地触动了读者内心的共鸣之弦。

关于文章的精彩部分,吴晓乐通过解剖女性之间复杂的关系,展示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厌女情绪,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对自我的认知。比如文中对“月经耻感”的探讨,她不仅陈述了自己的感受,更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生理现象的刻板印象和沉默压迫。这一细腻而深刻的描写,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被认为是“常态”的社会文化现象。

另一章节中,吴晓乐勇敢地剖析了自己为了迎合男友而经历的病态节食。这一段既真实又令人心疼的自述,让读者明白,女性在追求外界认可时可能迷失自我,忘记了个体的独特价值和内在美。同时,她还抨击了言情小说里那种虚幻不实的爱情观,以及“女神”这一称谓背后潜藏的性别陷阱,呼唤读者回归现实,重塑对爱情的理智认知。

书中对于大城市生活的反思也是一大亮点。作者既表达了对大都市繁华与机遇的向往,也坦诚地指出了城市生活中存在的孤独、竞争和不公。她所批评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不仅是对现代社会竞争状态的形象描述,更是对人性和文明进程的深度拷问。

吴晓乐的文字充满了勇气和真诚。她在书中讲述的母女两代人的冲突与和解,是对家庭关系中普遍问题的直面和探究。她的文笔没有华丽的修饰,却能直抵人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这样一本书,对于时常感到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人来说,是一剂心灵的良药。豆瓣上高达8.4分的评价,足以证明这本书的价值和影响力。《可是我偏偏不喜欢》是一本能够引人深思,也能给予人心灵慰藉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这本书,由吴晓乐著作,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主题,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的精彩部分主要集中在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本书进行点评:

1. 人物塑造的深度
   - 个性化描写:吴晓乐通过细致的心理刻画,为每个角色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深层次的人物塑造,使得角色仿佛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情感细腻:在描述角色间的情感交流时,作者巧妙地捕捉到了人性中的微妙变化,展示了人在亲密关系中的真实反应和情感波动。

2. 社会观察的敏锐
   - 现实反映: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多种现象,如个人理想与社会期待的冲突、代际间的沟通问题等,显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 批评与反思: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吴晓乐不忘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批评和反思,引导读者思考教育、家庭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的问题。

3. 叙事技巧的运用
   - 情节布局:小说的情节设计巧妙,结构紧凑,能够合理地推进故事发展,同时又不失层次感和张力。
   - 语言风格:吴晓乐的语言清新而富有韵味,能够精准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细腻的情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4. 主题思想的深刻
   - 成长的痛与美:书中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示了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美好,以及个人如何在挑战中寻找自我和前行的力量。
   - 自我认同的探索:作者深入探讨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探索,以及如何在社会和家庭的期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可是我偏偏不喜欢》之所以受到广泛好评,不仅因为其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敏锐的社会观察,更因为其在叙事技巧上的高超运用和对主题思想的深刻探讨。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该书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值得一读的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