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9|回复: 0

杨济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6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 医
拼 音: Y
标 签: -
e67c43b7dc77d0f3c1d8c6fcf3296afe.jpg.jpg

杨济时

杨济时,字继洲,浙江三褐县(今衡县)南乡六都杨村人。约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卒于泰昌元年(1620年),享年约98岁。杨氏幼年学习儒学。后改习歧黄。杨济时精于针灸,曾任太医院御医。主要著作为《针灸大成》10卷。此书资料丰富,编排较为合理,故而流传较广,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书中提出了“十二字次第手法”与“下手八法”的针刺手法,至今仍为针灸医家所习用。

字:继洲

出生日期:1522年

逝世日期:1620年

所在朝代:明

出生地:浙江三褐县(今衡县)南乡六都杨村

主要成就:精于针灸,曾任太医院御医,编成《针灸大成》10卷

代表作品:《针灸大成》

【人物简介】

杨济时,字继洲,浙江三褐县(今衡县)南乡六都杨村人。约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卒于泰昌元年(1620年),享年约98岁。杨氏临证诊断,讲求脉证合参,审证求因,治疗也不囿于一法。精于针灸,曾任太医院御医,编成《针灸大成》10卷。针灸之外,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因而疗效非常出众。

【主要经历】

杨济时的家庭,是医学世家。他的祖父任太医院御医,曾纂修《集验医方》进呈,皇上命刊行天下。故而其家藏医家秘籍颇多。杨氏幼年学习儒学。也曾想科考而光宗耀祖,然在举子业上多次受挫,因而改习歧黄。他取出家藏医学秘籍,刻苦攻读,寒暑不辍,很有心得,而尤精于针灸。自嘉靖三十年(1551年)后,历经隆庆、万历三朝,四十年间以医术名满朝野,历任楚王府良医和太医院御医等职。

【著作】

《针灸大成》10卷。

【学术内容】

杨济时在行医实践中,深感古今针灸书籍异说纷纭,于是参合指归,汇同考异,历经岁月,编成《玄机秘要》。书中对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为天、地、人三卷。万历年间,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痿痹,杨济时为他诊治,三针而愈。赵对其很是赏识,后又得观其《玄机秘要》,拟付梓人。但杨济时感到此书不够完备,于是又厂求群书,准备编辑一本更全面的针灸专著。他参阅和采录了《神应经》、《古今医统》、《乾坤生意》、《医学入门》、《医经小学》、《针灸经》、《针灸聚英》、《针灸捷要》、《小儿按摩经》等书,并考之于《素问》、《难经》,以求得针灸之宗旨,再参以个人的经脸体会,编成《针灸大成》10卷。书成之后,赵文炳不仅为是书作序,而且又托晋阳人靳贤为之选集校正,并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601年)8月刊行。

【临床应用】

《针灸大成》卷1首载仰俯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其次为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等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2为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等10个针灸歌赋;卷3为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十二经脉歌等及有关针灸法的间答;卷4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与腹部穴歌,寸法,九针论及历代各家补泻手法,其中杨氏记载的烧山火、透天凉、苍龙摆尾、赤风摇头等手法至今为临床广泛采用,此外还记录了禁针歌与禁灸歌;卷5为井荥俞经合穴、子午流注及灵龟、飞腾八法针法;卷6-7为五脏六腑及十四经经穴的主治、经穴歌及考证穴法、奇经、络脉、经筋、要穴、经外奇穴等;卷8首载《神应经》穴法,其次为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23门,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科各种疾病的取穴方法;卷9选录各家针法与灸法,最后附以杨氏本人的针灸医案;卷10附录陈氏的《小儿按摩经》。

由于当时针灸家的手法常冠以复杂名称,繁琐神秘,使学者难以掌握,故杨氏以自己的经验,结合《内经》、《难经》及高武等有关手法,提出爪切、持针、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退针、搓针、捻针、留针、摇针、拨针等下针十二种手法,为了便于记忆,编成歌诀,

曰:“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拨如梭”。以后杨氏又在十二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下手八法”,成为后世针灸医家的习用手法,一直沿用至今。即

揣:“揣而寻之”,即“以手揣摸其处”,寻穴定位。

爪:“爪而下之”,进针时,“左手重而切按”,“右手轻而徐入”。

搓:“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之为左,大指往下,退之为右”,左为补,右为泻。

弹:“弹而努之,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徐,乃先浅而后深”,此补针之法。

摇:“摇而伸之,此乃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徐,乃先深而后浅”,此泻针之法。

扪:“扪而闭之”,出针时,急扣其穴,毋令气泄,此为真补。

循:“循而通之”,“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使令气血宣散,方可下针,故出针时,不闭其穴”,此为真泻。

捻:“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气向下而治病。

【轶事典故】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杨济时到福建建宁府。适逢滕柯山母患病,手不能举,背部常恶寒,身体困倦,即使盛暑也得穿棉袄。诸医见之,均作虚证治疗,屡治不效。杨诊其脉沉滑,认为是痰留经络,就针刺肺俞、曲池、手三里穴,当时就身轻手举,亦不恶寒,不再穿棉袄。后来又投以除湿化痰之剂,此后身体康健,诸疾不发。

隆庆三年己巳(1569)年,蔡都尉的长子蔡碧川患痰火,服药不愈,其僚友钱诚斋,推称扬济时治疗,杨为他针刺肺俞等穴而痊愈。后来其女患风痛甚危,子蔡秀山、婿张少泉又邀杨济时治疗,杨为其针内关而复苏。张家赠以厚礼,杨不接受。就以女儿许配杨子承祯。

【人物评价】

明代医家杨济时在《针灸大成》中对明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尤其是书中不少内容,系杨氏的家传与独创。杨氏强调针灸、药物并用,医者应针对不同疾病选用其适用疗法,才能尽起沉病,拯民于危难。临证时,其辨证、选穴、施治,紧密结合经络理论,并完善了配穴理论,特别是他提出的“十二字次第手法”与“下手八法”的针刺手法,至今仍为针灸医家所习用。他的著作,资料丰富,编排较为合理,故而流传较广,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后世影响】

由于《针灸大成》一书较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和经验,资料丰富、编排也比较合理,而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是一部在针灸界影响很大的著作,至今各种版本已达50余种,并被译成德、法、英、日等国文字,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医学界的重视。

【重要观点条文摘录】

“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热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

“针手(部)经络时,效春夏停(留针)二十息;针足(部)经络时,效秋冬停三十六息”。

“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呼而不过三口,是外随三焦之阳。吸而不过五口,是内迎五脏之阴。先呼而后吸者,为阳中之阴;先吸而后呼者,为阴中之阳;乃各随其病气,阴阳寒热而用之,是为活法,不可误用也。”

“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拨如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