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5|回复: 0

彭胜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 医
拼 音: P
标 签: -
时间:2004-11-23

彭胜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分会理事、热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本科规划教材《温病学》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副主编。

彭胜权教授自70年代起一直从事温病学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的研究和中医药抗病毒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尤擅于中医药治疗乙脑、乙肝、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等疾病。他是我国《温病学》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和实施者,首创温病学教、医、研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提出温病学科发展战略要面向临床,发挥防治病毒性疾病的优势,要注重温病的季节性、地域性特点的研究等观点,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充分肯定;他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首先利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温病理论,为温病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他是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第二批指导老师,为岭南温病学派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曾先后获科研成果奖三项。主编《岭南温病研究与治疗》等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共培养硕士生9人,博士生6人。 彭胜权教授

彭胜权,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岭南温病学派的继承人,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治疗外感热病、肝病等。

彭胜权出生在江西一个中医世家,少年时就对中医的神秘很感兴趣,在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他对温病学大师的传奇故事由衷敬仰。由此,在课堂学习上就对温病学多了几分注意力。在熟背了一系列方歌之后,他渐渐有“学医三日,尽医天下百病”的感觉。然而在假期中的一次患病经历,使他对治病、对岭南温病学有了切身的感性认识。

一次春节我回家,得了感冒、发高烧,我以为自己学了一定的本事,所以就自己开了条银翘散,但是吃了两剂以后没有退烧,我就觉得可能我这个方不行。我就让我的祖父看,我祖父根据江西的气候和我自己体质的情况,他就给我用了荆防败毒散,只吃了一剂药就退烧了,所以后来他就说,你看病一定要根据天时、地理、人的体质才能够看好病,所以我后来总结出来,做为一个医生很重要的就是在医理上要懂得天地人。

地域的差异,气候的差异,人的差异,治疗药物的差异,这里面有错综复杂的可变因素,彭胜权翻阅前人的著作,博闻强记,努力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他说,古人留给现代人的资料太丰富了,也太宝贵了,《内经》中的一段话就让彭教授始终铭记在心。

要了解岭南气候的特点和人群体质的特点,岭南气候的特点就是有湿有热这个环境,体质特点,一个是气阴两虚,一个是湿热比较盛,如果你根据这个气候特点和人群体质特点来用药,加上一些薏米,淡竹叶,佩兰,藿香、白通草,通过清热利湿,芳香化浊,效果肯定会有提高,后来他采取我这个治疗方法,确实效果是比过去好多了。

在历史上,岭南温病学派人才辈出,而今温病学也后继有人。在彭教授主持修订的第六版温病学教材中,彭教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他说,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疾病谱系的变化,所以医生们治病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