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中枢 Zhongshu 属督脉穴
【定位与取法】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位,取穴用体表标志法。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10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10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10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功能主治】 ①通经活络:腰背疼痛。②调理脾胃:胃病,呕吐,腹满,食欲不振,黄疸。③益肾明日:视力减退。现用于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萎缩等。
【操作方法】 斜刺0.5~1寸。可酌情使用灸法或拔罐法。
【配伍举例】 配中脘、足三里,有理气和中,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腹满不欲食,胸腹冷痛等。
【参考资料2】
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些特定点位,这些点位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刺激,以达到调节身体机能、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中医理论中,并没有一个被称为“中枢穴”的穴位,可能是您记错了名称或者混淆了概念。不过,有一个穴位叫做“中脘”,它位于人体的上腹部,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有时可能会被误称为“中枢穴”。
以下是对中脘穴的详细全面介绍:
1. 穴位定位:
- 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处。
2. 功能主治:
- 中脘穴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胃痛、呕吐、反酸、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 此外,中脘穴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与脾胃相关的疾病,如腹胀、便秘、腹泻等。
3. 操作方法:
- 针灸:中脘穴可以进行针刺治疗,通常采用直刺0.5-1寸的手法。
- 按摩:可以通过指压或掌根揉按中脘穴,以产生酸胀感为度。
- 艾灸:也可以对中脘穴进行艾灸,以温通经络,调和脾胃。
4. 注意事项:
- 在进行针刺时,应避免刺伤内脏,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 孕妇在进行腹部穴位的治疗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某些穴位可能会引起宫缩。
5. 临床应用:
- 在临床上,中脘穴常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如足三里、内关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6. 现代研究:
- 现代研究表明,刺激中脘穴可以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对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如果您提到的“中枢穴”是指其他特定的穴位或者有其他含义,请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我能给出更准确的介绍。在中医理论中,每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位置、功能和主治范围,因此正确的穴位名称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知识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