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下脘 Xiawan 属任脉穴
【定位与取法】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仰卧位,取穴用骨度分寸法。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9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功能主治】 ①调理胃肠:腹胀,食谷不化,腹痛,呕逆,泄泻。②补益脾胃:消瘦,虚肿。现用于急慢性肠炎。
【操作方法】 直刺1~2寸。可酌情使用灸法或拔罐法。
【配伍举例】 配天枢、照海,治疗泄泻不止,里急后重。

【参考资料2】
下脘穴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人体的腹部。以下是对下脘穴的详细全面介绍:
1. 穴位定位:
下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上。取穴时,可采用仰卧位,从脐中向上量2横指(拇指),再向上1横指,即为下脘穴。
2. 所属经络:
下脘穴属于任脉,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
3. 主治功能:
下脘穴具有调理脾胃、和中降逆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呕吐、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 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
- 其他病症:如水肿、黄疸、虚劳等。
4. 操作方法:
- 按摩:用指腹或掌根按揉下脘穴,力度适中,每次3-5分钟,每日1-2次。
- 艾灸:将艾条点燃后,悬灸下脘穴,距离皮肤2-3厘米,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 针灸: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腹部。
5. 配伍应用:
下脘穴常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常见的配伍有:
- 下脘穴+中脘穴:主治胃痛、呕吐等胃脘病症。
- 下脘穴+三阴交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 下脘穴+足三里穴:主治消化不良、腹胀等脾胃病症。
6. 注意事项:
- 孕妇不宜刺激下脘穴,以免引起流产。
- 针灸时,应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 按摩时,力度不宜过重,以免损伤皮肤。
总之,下脘穴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和中降逆的作用。通过按摩、艾灸、针灸等方法刺激下脘穴,可以治疗多种脾胃、妇科等病症。在操作时,应注意力度、消毒等事项,以保证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