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3|回复: 0

中脘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6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络·穴位
经 络: 任脉
部 位: 胸部腹部
功 能: 消食导滞 
穴位速查: 中脘穴

【穴位名】 中脘 Zhongwan 属任脉穴

【定位与取法】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4寸。仰卧位,取穴用骨度分寸法。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8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8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功能主治】 ①调理脾胃:胃痛,腹胀,呕逆,食不化,咳喘痰多,泄泻,便秘。②安神醒脑:失眠,脏躁,癫痫,尸厥。③通经活络:胁下坚痛。现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痢疾,各种胃病,肥胖等。

【操作方法】 直刺1~1.5寸。可酌情使用灸法或拔罐法。

【配伍举例】 配太白、中魁,治疗中满不快,翻胃吐食。



【参考资料2】
中脘穴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属于任脉,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以下是对中脘穴的详细全面介绍:

1. 定位: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位,从脐中向上量4横指(拇指除外)处,即为中脘穴。

2. 主治:中脘穴具有调理脾胃、和胃降逆、通调腑气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胃胀、呕吐、呃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
   - 其他:如腹胀、便秘、腹泻、黄疸等。

3. 操作方法:
   - 按摩:用拇指或食指按压中脘穴,力度适中,以感到酸胀为宜,每次按摩3-5分钟。
   - 艾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皮肤2-3厘米,对准中脘穴进行温和灸,每次灸10-15分钟。
   - 针刺: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整个腹部。

4. 配伍应用:中脘穴常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如:
   - 配足三里穴:用于治疗胃痛、胃胀等消化系统疾病。
   - 配内关穴:用于治疗呕吐、呃逆等胃气上逆症状。
   - 配神门穴:用于治疗失眠、多梦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5. 注意事项:
   - 孕妇不宜针刺中脘穴。
   - 针刺时,应避开腹壁动静脉,以免引起出血。
   - 按摩时,力度不宜过重,以免损伤皮肤。

6.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刺激中脘穴可以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胃肠功能。此外,中脘穴还具有调节神经内分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总之,中脘穴是中医经络学中一个重要的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和胃降逆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在操作时,应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力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