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1|回复: 0

五处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5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络·穴位
经 络: 膀胱经
部 位:
功 能: 清肝胆热 
穴位速查: 五处穴

【穴位名】 五处 Wuchu 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与取法】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仰卧或坐位,取穴用骨度分寸法。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浅层布有滑车上神经和滑车上动、静脉。深层为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功能主治】 ①镇痛醒脑:头痛,癫痫。②通窍明目:鼻塞,鼻流涕,鼻衄,鼻渊,鼻息肉;目视不明,目痛,目眩,目翳,泪出。现用于痫证,小儿惊风等。

【操作方法】 平刺0.3~0.5寸。可酌情使用灸法。

【配伍举例】 配率谷、行间,有清利头目平肝的作用,主治面瘫,眩晕。



【参考资料2】
经络穴位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节点,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达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以下是对五处穴的详细全面介绍:

1. 足三里(ST36)
   -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当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 作用: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有“肚腹三里留”的说法,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呕吐、腹泻、便秘等。
   - 操作方法:通常采用指压、艾灸或针灸的方式刺激此穴。

2. 合谷(LI4)
   - 位置: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作用: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有“面口合谷收”的说法,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感冒、发热、面瘫等头面部疾病。
   - 操作方法:可以采用按摩、针灸或艾灸等方式刺激此穴。

3. 内关(PC6)
   - 位置: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作用: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穴,常用于治疗心脏疾病、胸痛、心悸、失眠、呕吐等。
   - 操作方法:可以通过按摩、针灸或艾灸等方式刺激此穴。

4. 太冲(LR3)
   - 位置: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 作用:太冲是肝经的原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痛经、胁痛等。
   - 操作方法:可以通过指压、针灸或艾灸等方式刺激此穴。

5. 百会(GV20)
   - 位置: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五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 作用:百会是督脉的重要穴位,有“百脉之会”之称,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中风后遗症等。
   - 操作方法: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此穴。

这些穴位在中医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指导。刺激穴位时,应该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