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马绊草
别名
獐毛、小獐毛
来源
禾本科马绊草Aeluropus littoralis (Gouan) Parl. var. sinensis Debeaux.,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主治急慢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肝硬变腹水等。
复方
急性黄疸型肝炎:全草5两,加水2500毫升,煎成12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日4次,连服10天为一疗程。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马绊草
拼音注音
Mǎ Bàn Cǎo
别名
獐毛、小叶芦、虾须草、马牙头
英文名
all-grass of Chinese Aeluropus
出处
始载于《指示植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马绊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eluropus sinensis(Debeaux)Tzvel.[Aeluropus littoraris (Gouan)Parb.var.sinensis Debeaux]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岸边至海拔3200m的内陆盐碱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至华东沿海盐渍土地带,是盐渍土的指示植物。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物体较矮小而坚韧,通常“外有长匍匐枝。秆为鳞片:约状叶鞘包裹,高15-三圆35cm,径1.5-2mm,具多节。叶鞘长于节间, 鞘口常有柔毛;叶舌截平,长约0.5cm叶片无毛,通常扁平,长3-6cm,宽3-6mm。圆锥花序,常紧缩成穗状和头状,长2.5-6cm,宽5-12cm;小穗卵状技针形,有4-10朵小花,长4-6cm,宽3-4cm,成2行,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小花覆瓦状排列,小穗轴脱节于颖上和各小花之;颖近革质, 略有子膜质边缘,第1颖有1-3脉,第2颖有5-7脉;外停下部革质,上部草质,卵形,有9-10脉,内释与外种相等,先端截平,背部无毛,基盘略有微毛;雄蕊3,由小穗先端伸出。颖果卵圆形或长圆形,与内外粹分离。花、果期5-8月。
性味
甘;淡;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退黄。主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胆囊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淡,性平。有清热利尿的功能。用于黄疸型肝炎,胆翼炎及肝硬化腹水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