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发表于 2024-10-22 14:18

《日常的深处》 王小伟

         

书名:日常的深处
作者:王小伟
分类:小说文学
ISBN:9787521760804      

内容简介

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时常为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对贫乏的过去,重回人与物的和谐关系。

为什么柴火灶比煤气灶烧菜更香?为什么自行车比汽车似乎更能承载?为什么炉子比暖气更暖人心?

这种对过去生活的罗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伟琢磨了一种恰当的、刻画生活的手段,从怀旧的影像中梳理内心,透过自身的经验和长辈的回忆,回顾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熟悉的技术人工物(俗称“东西”)是如何生灭的,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之前的岁月物件是如此金贵,仿佛家庭成员,而现在的物件变成了纯粹的商品,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

本书中所谈论的诸多技术物是“70后”“80后”“90后”共同的回忆,有些是比较单纯的设备,比如电视、手机,有些是直接和生活相关的技术物,比如住房和服饰,还有饮食。作者以技术哲学为基,打破学术和文学的壁垒,把物当成主角,刻画一段我们共同走过的集体历史。

作者简介

王小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副教授、杰出青年学者,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科技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一直从事科技伦理、技术哲学研究工作。

近著有《技术意向性与现代技术治理》(2023),近编有 Harmonious Technology: A Confucian Ethics of Technology(2021,与 Pak-Hang Wong 合编)。在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这些工作试图超越技术工具论视角,结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资源,为理解技术的本质提供新颖思路。其基本观点是,技术并不是中立的工具,任由人取舍、摆弄,技术具有意向性,能够诱导人的行为。人的种种生活意义是经由技术物的参与与建构得以展开的。

在学院工作之外,担任豆瓣时间科技伦理相关音频课程主讲人,为《新京报》《信睿周报》等报刊撰写评论与专栏文章,致力于推动科技伦理、技术哲学研究的传播。近来试图透过对“低技术”(日用物品)的诠释,来回顾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技术生活史。

学无止境 发表于 2024-10-22 16:55

《日常的深处》是王小伟所著的一部哲学随笔集,书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这些物品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对日常用品的研究,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探索。

1. 对日常物品的深刻洞察:王小伟在书中详细剖析了各种日常物品如手机、电视、自行车等,从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到未来预测,展示了这些物品在人类生活中的变迁和影响。例如,他通过讲述中国近代衣物布料的发展史,揭示了社会思潮与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现象。

2. 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王小伟指出,很多技术已经沉降到生活的基层,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人们常常忽视它们的存在。例如,外卖和打车软件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它们背后的庞大技术系统。这种观点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作理所当然的技术,思考它们对我们生活的真实影响。

3. 怀旧与现代生活的对比:书中多次提到现代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比如柴火灶比煤气灶烧菜更香,自行车比汽车更能承载情感等。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反而更加追求与物和谐相处的关系。这种怀旧情绪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更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思。

4. 老人囤积癖的哲学思考:王小伟通过对老人囤积物品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物品之所以被留着,是因为它还有‘未来的价值’”这一见解。他认为,如果一个物品被认为“没有未来的价值”,它就真的完全无用了,也真的应该被扔掉了。这种观点新颖且引人深思,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物品的态度。

5. 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观念:书中还讨论了手机、微信等现代科技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观念。王小伟指出,现代人越来越依赖这些技术,但也因此陷入了信息茧房,加剧了短平快信息的偏好。这种观察提醒我们需要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

6. 跨学科的写作风格:王小伟在书中融合了回忆性叙事散文、社会学观察和哲学随思的写作特征,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韵味。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享受文字的美感。

综上所述,《日常的深处》不仅是一部关于日常物品的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和思考生活方式的书。它通过深刻的分析和生动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日常琐事背后的哲学道理。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对生活有思考的人认真品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常的深处》 王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