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6|回复: 0

不必视直肠癌“改道术”为洪水猛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生·中医
标 签: -
时间:2007-11-07

刚刚37岁的刘先生不幸患上了直肠癌,十分惧怕“改道手术”的他执意要求保留肛门。在其本人及家属的一再坚持下,医生为他施行了“低位前方切除吻合术”。出院不久后,刘某每次排便都剧烈疼痛,而且无法控制大便,每天排便多达十几次。刘某因此再一次入院治疗,医生诊断其为“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最终还是为其做了“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改道手术”。

谈及这个典型病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肠直肠外科博士生导师董新舒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患有直肠癌的人,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病情,根据医生的建议,该做什么手术就做什么手术,切不可将‘改道术’视为洪水猛兽,而拒绝施行,否则将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最后非但保肛无望,还有可能使肿瘤复发而危及生命。”

董新舒教授介绍说,当前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虽然发病年龄明显老龄化,但青年患者所占比例与欧美等国家相比仍然偏高。二是从发病部位的比例来看,近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加,直肠癌多于结肠癌,且直肠癌病例中约有60%左右居于较低位置,也就是说大部分患者无法保留肛门。虽然由于手术器械及技术的改善,目前保肛手术适应证范围有所扩大,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适合保肛。

董新舒指出,排便功能的正常维持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有控制排便的解剖结构存在,如要有侧韧带、提肛肌、括约肌等;其次还得有一定长度的直肠,使其有一定的容量。两者都兼备了,才能保证术后有较好的排控便功能。近些年来吻合器的问世及广泛应用,使很多低位直肠癌病人可以行“低位前方切除吻合术”。然而保肛手术不是将肠管机械地连起来就行了,而是在此基础上,保住良好的功能才称得上是保肛手术。反之,术后患者将会出现“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即本文开头刘某出现的窘况。

“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是目前国内外都很难解决的课题。从外科角度而言,直肠癌的手术要求不仅仅切除直肠原发病灶,而且原发灶下缘要切掉一定长度的正常肠管,才能保证术后不致残留癌细胞,最大限度地减少复发,保证生存期限。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指出,肿瘤下缘以下最少应切除2厘米的正常肠管,如果肿瘤下缘距肛缘5厘米,手术时切除2厘米的正常肠管,下端剩3厘米,吻合后距肛缘过近,易损伤提肛肌等结构,术后功能多不理想,发生“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几率很高,患者生存质量不能保证。

董新舒教授认为:肿瘤下缘距肛缘5~6厘米以下的直肠癌,应该做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即“改道手术”。就“改道手术”本身来看,并非如人们传言、想像中的那么可怕。这种手术之后,患者是需要从腹壁造瘘口中往外排便,但粪便不,要蓄积到一定量后才排出。而且,虽然短时间内人造瘘没有控制排便的能力,排便也无一定的规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慢慢可以代偿性地产生一定的控制排便功能,而且会重新形成排便规律和排便反射,这种情况下则能定时排便,一般一天内排二三次左右。

近20年来,“改道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及工具也不断改进,目前有进口、合资及国产的多种多样的“造口袋”,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此外,现有的造口灌洗设备应用起来也很简单,病人可在卫生间灌肠30~40分钟,将结肠中的粪便洗净,这样24小时可以不排便,待第二天将有大便时,再次灌洗。除非由于某种原因发生腹泻等情况外,一般可以长时间内无大便自行排出,可以不带“粪袋”。

迄今为止,董新舒教授已累计施行1000余例“改道手术”,从这些患者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术后护理没任何困难,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功能恢复好的人甚至能打篮球、踢足球、跳交际舞。

相关链接

直肠癌的早期表现

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说,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保肛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便血,它和痔疮的便血非常相像,便后擦拭时手纸上有血。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别怕麻烦,到医院查一查。除便血外,有的患者可能会有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大便变细,大便次数增加或便秘。疼痛对直肠癌来说不是非常常见,晚期直肠癌侵犯了周围的脏器时会引发疼痛,比如侵犯了前列腺、骶骨等,可能造成排尿疼痛。

直肠癌最重要的症状是便血和大便习惯的改变,但是有便血和大便习惯的改变不一定是肠癌,有的患者可能是患了肠道息肉。因此,出现便血和大便习惯改变时,要到医院请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