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9|回复: 1

《长江文明》 冯天瑜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2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s33977918.jpg          

书名:长江文明
作者:冯天瑜等
分类:文学
ISBN:9787521725735      

内容简介

人类文明是江河的赠礼。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印证。自唐宋以来,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长江孕育并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勃兴与流变。本书纵览古今,在全球视野之下,综合介绍了长江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化优势,及其发展历程、文化分区。长江全流域资源丰厚、人文兴盛、经济繁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符号,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维持着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长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并历数了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与长江文明进行对比辨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考察也是逐步形成的,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区域阻隔,从中华文明的高度重新建立对长江文明的整体性认知,详解长江、黄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义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本书提纲契领、面面俱到,从时间、空间、自然、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同时又简明、易读、丰富、权威,是史学名家面向大众推出的文化读本,一书通晓长江文明分支及内核。在长江文明的统一概念之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成体系,因此本书也是剖析长江全流域自然条件与人文理路的指导性书籍,对长江地区未来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江水滔滔而逝,奔涌数千年,长江沿岸孕育了太多中华文化地标、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英杰,形成了推动中华大地不断更新发展,塑造我们共同的民族品格与家国记忆的强大文化力量。在长江文明这一统一的概念之下,文化记忆与遗存将更成体系,唤起对长江流域历史与将来的更多关注。

作者简介

冯天瑜,历史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著有《中华文化史》《“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张之洞评传》等。

马志亮,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研究员,著有《秦礼仪研究》《武昌老建筑》《样式雷》等。

丁援,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秘书长,著有《文化线路》《堪舆》《一本书读懂中国建筑》《武汉历史建筑图志》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长江文明》评析

在《长江文明》这本书中,作者冯天瑜联合马志亮和丁援,用笔触细腻地描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书中不仅捕捉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轨迹,还将其放在全球视野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宏观视角为读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在全球大河文明的并置比较中,长江文明的独特之处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图文并茂的叙述方式使得长江流域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和成就活灵活现,如同亲历其境一般。通过对比世界其他大河文明,如尼罗河、幼发拉底河等,本书强调了长江文明在全球古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

尤其是作者尝试打破时空界限,构建一个跨越古今的文明体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全新解读,更是对传统文化记忆的一次唤醒。长江文明不再是散见于各种文献资料中的片断,而是以一个有机整体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系统性的架构,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长江文明的核心价值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长江文明所做的持续生命力的论断,肯定了长江流域不仅历史上辉煌,如今仍然繁荣昌盛,引领着中华文明向前发展。这个观点为当下以及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积极的预期,也鼓励着人们继续发掘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长江文明》以其丰富的内容、精心的编排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文化的巡礼,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体验长江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历史的脉动和文化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