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2|回复: 1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 定宜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历史 
s6010901.jpg          

书名: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
作者:定宜庄
分类:历史 文革 知青
ISBN:9787801707833      

内容简介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

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

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作者简介

定宜庄,女,满族,北京市人。1968年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插队,1974年回城。先后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获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为清史、满族史。著有《中国知青事典》(与刘小萌、史卫民、何岚合著)、《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的深刻剖析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定宜庄著,是一部深入探讨1953年至1968年间知识青年下乡运动的历史著作。本书以丰富的官方文献档案和当时的公开出版物为基础,透彻分析和叙述了“文化大革命”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过程。

在书中,作者定宜庄勾勒出了知青下乡政策的初步实施及其社会背景。他详细描述了知青们在农村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一运动对他们个人生命轨迹的深远影响。作者对知青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心态变化和行为反应进行了真实的再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困惑、挣扎与成长。

书中对于知青下乡运动中产生的一些争议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定宜庄不仅陈述了政策带来的正面效应,如促进城乡交流,培养青年的坚韧精神等,同时也不回避那些因为政策失误导致的负面后果,比如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个人发展的受挫。

此外,作者在书中对知青下乡运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他认为,这场运动不单是政治运动的产物,也是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通过这段历史,可以反思现代社会中类似政策设计应当如何更好地尊重个体的选择,平衡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这部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还在于定宜庄精妙的叙事技巧和对历史人物深刻的心理描写。他让历史的记载超越了枯燥的年表和资料,变成了鲜活的故事,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增加了历史感的同时,也使得读者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是一部研究中国知青史的重要作品。它以客观公正的视角,深入分析了知青下乡运动的多个方面,为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