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6|回复: 1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余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中国 文学 随笔 
s29832686.jpg          

书名: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作者:余华
分类:中国 文学 随笔
ISBN:9787544773126

内容简介

★ 时隔数年的久违新作,内容篇目由余华亲自编选

★ 余华对三十余年写作经历的回首和思考

《兄弟》创作中如何处理命名问题?《第七天》的灵感来自何处?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和呈现真实?作家如何面对批评?……

★ 《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在全球的“游荡”经历

代表作在日韩出版后的不同命运;在中国举办新书交流会和国外有何不同?与读者见面印象最深的是哪次?……

★ 生命经验的凝结,创作历程的分享,超越文化的洞察。探索人性,照亮内心

★ 平实生动、娓娓道来的现场感,以说故事的方式抵达深刻

★ 一部文学作品的自我生长: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自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多年来学生们对这部作品的创造性阅读 令人惊喜, 而同一个文本在教学阅读和文学阅读间的交错兴味也令他深有感触。结合语文教案、名家评论、最初创作构想与如今回看的感受,余华从作家视角阐述了语文和文学如何联结,如何打开两者之间的秘密通道。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好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作品背后的那个人,也因其独特的生命感超越了文化和语言。《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本最新杂文集。作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余华长年受邀世界各国的演讲与活动,他从个人和中国经验出发,打开与世界文坛的交汇,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和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直抵人心的力量来源。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缅甸、印尼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徳里奇文学奖(2018年)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这本书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杂文集,其中汇聚了作者多年的思考和写作经验。读者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余华对于文学、生活以及人性的深度洞察,本书不仅是对过往作品的回首,也是作者与世界文坛交流的桥梁。下面将详细点评此书的精彩部分:

1. 命名问题探讨:
   - 在《兄弟》的创作过程中,余华面临的命名问题既是文本结构的挑战,也折射出深层的文化和社会意涵。他对于人物命名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游戏和象征手法来增强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审美价值。
   - 余华在杂文中对这一创作过程的回顾,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幕后视角,还深化了人们对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理解。
   - 这部分的分析让读者更明白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故事叙述,更是语言、文化与思想的交融。

2. 创作灵感来源:
   - 余华在《第七天》灵感来源的分享,为研究其作品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这些背后的故事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阅读体验,也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共鸣和更大的现实关联。
   - 这些自我剖析不仅展示了作家的个人成长轨迹,也反映了他如何在变迁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和表现普遍人性。

3. 文学与生活:
   - 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呈现真实,是余华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在这本杂文中,他具体阐述了自己对这一议题的看法和实践,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 通过余华的阐述,读者能够看到一位作家如何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故事,以及如何将这些故事转化为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4. 面对批评态度:
   - 余华对于作家面对批评的态度展现了他的职业精神和个人品格。他在杂文中提出,作家应保持开放心态,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批评,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机会,也是文学进步的动力。
   - 这部分内容的分享对于所有创作者都是宝贵的教训,提醒人们在追求艺术道路上,既要有自信也需要谦逊。

综上所述,余华在《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中以其特有的文风和深邃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无论是对于余华的老读者还是新的追随者,这本杂文集都能提供深刻的阅读享受和人文关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