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6|回复: 1

《寂静的孩子》 袁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文学 
s32338406.jpg          

书名:寂静的孩子
作者:袁凌
分类:小说 文学
ISBN:9787521704471      

内容简介

《寂静的孩子》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袁凌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 录。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这些孩子的声音却受制于阶级、地缘、身份的壁垒而无法被传达。《寂静的孩子》就是关于这样一批儿童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打破壁垒,克服距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声音不应如此安静。

2019年,袁凌将这一份长达四年的持续探访记录整理集结,形成了这本沉甸甸的《寂静的孩子》。

我们常说,儿童是未来,儿童是希望。但真正属于儿童的声音,我们却鲜少听到。我们总以为儿童的世界一片热闹,充满可爱的洋娃娃和甜蜜的糖果。但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近儿童的生活,倾听儿童的悲喜,感受他们的困境。袁凌在探访过程中,曾遇见一个蓝嘴唇病女孩,头一年探访,她写下的名字还像茉莉花瓣一样留在他的笔记本上,第二年再去探访她,就得知女孩已经去世;另一个女孩,在袁凌探访之后第三天她就过世了。这些生命像水迹一样悄悄蒸发,无人知晓,如果无人报道,就永远被抹消。

袁凌说:“如果说到有什么是这样的探访与写作无法抵达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活意义本身、他们的生命本身。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字是无力的,只能传达有限的一部分内容。我们也无力实质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无法真正摆脱外人的身份。这也是写作者的宿命。”但反过来看,这也正是《寂静的孩子》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本身都是重要的存在,记录下他们的生活,走近倾听他们,传达他们生命喧腾的声息,和无处不在的温润。这就是最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袁凌,1973年生于陕西平利。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著名作家、记者。曾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暨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在《花城》《上海文学》《小说界》《作家》《天涯》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十万字。已出版《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我们的命是这么土》《从出生地开始》等书,其中,《青苔不会消失》获新浪好书榜2017年度十大好书、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暨年度致敬作家。《世界》获得2018年南都十大好书。另曾获得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归园雅集2014年度散文奖等。《寂静的孩子》是其2019年最新非虚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示了人的深层心理动力对性冲动的影响,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5. 文化社会影响:书中还探讨了文化和社会结构对人类性行为的影响,标题以及性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和文化的结构,显示了弗洛伊德对更广泛社会现象的关注。

6.:《寂静的孩子》点评

《寂静的孩子》,这部作品由袁凌倾心打造,用时四年之久。 学者导读推荐:这个版本的《性学三论》收录了李银河的长文导读,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现代视角下的解读,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作为非虚构文学,它以孩童为叙述焦点,展示了中国城乡儿童所面临的生存挑战。7. 译本的可读性:新版本的《性学三论》是根据德文直译的,且全文无删节,书中通过作者的走访、探察和记录,为读者呈现了最为真实的生活画面,深深触动人心。
使得读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弗洛伊德的原始思想,同时译本的语言表达也更为流畅易懂。

总之,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是一部深刻探讨性的心理学意义的开创性著作。
作品直击现实,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和大病等字眼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沉重的生活场景。袁凌不仅关注这些孩子们的物质生活状态,更深入地挖掘他们的心理世界。它不仅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不可或缺的基石,而且其理论对于理解人类的性行为、心理发展和文化影响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孩子所承受的,远不止是物质的匮乏,更有来自社会结构、地域和身份标签带来的多重压力。通过对性冲动起源和发展的阐释,弗洛伊德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性观念,也为后来的性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