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1|回复: 1

《庶出的标志》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美国 
s29506963.jpg          

书名:庶出的标志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分类:小说 美国
ISBN:9787532774357

内容简介

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后第一部长篇小说,中文版首发。

一场文字的瘟疫,幻想和怪念的产物。

一颗充满爱意的心的跳动,情感被挟持之后饱受折磨。

一个荒诞的警察国家,浑噩无知又胡作非为的国民通性。

小说的背景置于一个荒诞不经的警察国家,人们信奉埃克利斯主义,追求整齐划一的埃特盟(普通人)式生活,浑噩无知又胡作非为是国民的通性。主人公克鲁格是该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享誉海外,为了让他为新政权背书,独裁领导人巴图克百般尝试却不得法,最后挟持了克鲁格幼小的儿子,通过这一小小的“爱的杠杆”,撬动了固执的哲学家。小说的主题是克鲁格那颗充满爱意的心的跳动,在妻子病逝、儿子被挟持后,他强烈、温柔的情感饱受折磨。

《庶出的标志》是一部越读越有味的作品。正如纳博科夫所言,“一旦我真的再次浏览我的作品,带给我最大愉悦的是那些隐藏着的主题在路边发出的细声细语。” 因此,一千个读者可以从这部小说中发现一千个亮点。

纳博科夫本人在前言中说明:“庶出的标志”(bend sinister)一词指的是从盾徽右上方到左下方的对角斜纹(通常,但是不很准确,有表示私生子的含义)。选择这个标题是想暗示一种被折射破坏的线型轮廓,一幅镜中的扭曲图像,一次生活的错误转向,一个怪诞邪恶的世界。……就像我的另一部小说《斩首之邀》——与现在这部小说倒是有着明显的关联——一样,把《庶出的标志》和卡夫卡的作品或者是奥威尔的陈词滥调不加分析、不动脑子地比较只会证明,做这种比较的人既没有读过那位伟大的德语作家,也不可能读过那位二流的英国作家。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庶出的标志》- 纳博科夫笔下的文化冲突与个人风格

《庶出的标志》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移居美国之后推出的首部长篇小说,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在文化转换过程中的沉静与执拗,更彰显了他那细腻且鲜明的个人风格。这部小说被称为是精妙的“低声部的《哈姆莱特》”,其内容深刻、形式独特,值得深入探讨。

纳博科夫在前言中提到,“庶出的标志”(bend sinister)原指从盾徽右上方到左下方的对角斜纹,通常代表着私生子的意象。选用这一标题,意在暗示一种被折射、断裂的线型轮廓,一种文化与社会身份的扭曲和错位。这正反映了书中主角身处异乡的尴尬处境,以及他对于身份认同的不断探索与挣扎。

书中的主人公,像许多纳博科夫笔下的人物一样,是一位流亡者。他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尽管生活优渥,但内心却充满了孤独与不安。这种内心的瘟疫,幻想和怪念的产物,贯穿全书,让人不禁对这样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深感兴趣。情感的挟持和个人命运的荒诞,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纳博科夫在书中展现了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的文风细腻,能够捕捉到那些在日常生活常被忽视的微妙变化,无论是人物的心理动态,还是环境的氛围描写,都显示出他的文字功力。这种独特的叙事技巧,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们的悲喜与苦乐。

《庶出的标志》是一部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一个流亡作家在文化碰撞中的思考与成长,还呈现了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不同应对方式。通过剖析书中的精彩部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纳博科夫作为一个作家的独到之处,以及他如何通过文字构建起一个个生动而饱满的文学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