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8|回复: 1

《亚洲的去魔化》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历史 政治 
s29545464.webp          

书名:亚洲的去魔化
作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分类:亚洲 历史 政治学
ISBN:9787509752630      

内容简介

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作者简介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 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国与世界社会》(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卷本)。

译者 刘兴华,德国波恩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游学德国多年,热爱旅行,性嗜书,现从事出版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亚洲的去魔化》读后感悟

读完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所著的《亚洲的去魔化》,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18世纪前后欧洲与亚洲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印象演变,使我对东西方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书中关于“去魔化”的概念,是指西方世界通过理性的启蒙运动逐渐摒弃了对亚洲神秘魔幻的旧有印象,转而采取一种更为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亚洲。作者奥斯特哈默旁征博引,用大量史料论证了这一历史现象,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和深邃。特别是那些从原始文献中挖掘出来的细致信息,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库,也提升了我的历史素养。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于文化间误读和误解的深度分析所吸引。例如,欧洲人曾将亚洲描述为充满异国情调的大陆,而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们开始意识到亚洲文化与欧洲文化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上的相似性。奥斯特哈默巧妙地运用历史辩证的方法,揭示了文化认知的转变对国际关系发展的深远影响。

书中也不乏对现代全球化背景下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提出启示。在当今世界,虽然科技发展让信息流通变得更加便捷,但文化间的误解和隔阂依然存在。《亚洲的去魔化》告诉我们,理解和尊重是跨文化沟通的基石,只有不断地增进了解,才能减少误会,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书中的精彩之处还体现在作者对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把握上。奥斯特哈默没有简单地将亚洲视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来处理,而是指出了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给欧洲的印象带来的影响。这种细腻的笔触使得整本书的分析更加贴近历史真实,也让读者对亚洲的多元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亚洲的去魔化》不仅是一本讲述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启发当代的杰作。它让我们认识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在人类共同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角色,我们的评价和认知应当建立在理解和尊重之上。这样的书不仅值得一读再读,更应该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