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1|回复: 1

《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 萨沙・斯坦尼西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德国 文学 
s33437002.jpg          

书名: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
作者:萨沙・斯坦尼西奇
分类:小说 德国 文学
ISBN:9787208158382      

内容简介

☆ 2014年德国莱比锡书展大奖作品,入围德国图书奖长名单,《明镜周刊》上榜畅销书。

☆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作者十年磨一剑之作。作者生于波斯尼亚,14岁时与父母逃亡到德国海德堡,从波黑战争难民成长为德国文坛新星。

☆ 自由穿行于历史与现实,描绘东德村庄万花筒般的肖像。莱比锡书展大奖评审委员会赞誉“小说以众声合唱的方式讲述村庄自己的故事,是小说写就的赞美诗,令人难以释卷”。

☆ 小说语言和叙事形式的高度革新!幽默与诗意交融,是当之无愧的“小说中的诗歌”。

位于德国东北部的村庄菲斯滕费尔德历史悠久,见证了三十年战争、普鲁士王国、“二战”、东西德分裂与统一的沧桑历史。如今,村中老一辈人日渐凋零。在秋天到来时,村民燃起篝火、焚烧女巫形象的假人并载歌载舞庆祝传统节日“安娜节”。

节日前夜的24小时内,故事仍在继续:开渡船的艄公刚刚死去;90岁高龄的女画家再次出门尝试描摹村庄的夜色;一个名叫安娜的女孩绕着村子夜跑,巧遇两名神秘男子,又撞上了试图自杀的前东德中尉;前东德秘密警察而今将全部热情用于养殖矮腿鸡,而一只母狐狸打算出洞为幼崽偷鸡蛋……瑰丽怪诞的传说故事与历史记忆穿插其间,召唤我们走入村庄的史诗之中。

作者简介

萨沙・斯坦尼西奇(Saša Stanišić),1978年生于波斯尼亚,14岁时作为波黑战争难民移居德国,用德语写作。现居汉堡。2005年发表处女作《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获英格博·巴赫曼文学奖“读者最喜爱作品奖”。2014年出版《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登上《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获2014年莱比锡书展大奖,入围德国图书奖长名单。

译者:韩瑞祥,1952年生于陕西省礼泉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两次任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日尔曼语言文学院客座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是一部由萨沙・斯坦尼西奇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位于德国东北部村庄菲斯滕费尔德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这个村庄所经历的三十年战争、普鲁士王国、二战、东西德分裂与统一的沧桑历史。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记忆和历史反思的载体,它通过村庄这一微缩的社会模型,映射出整个国家乃至欧洲历史的变迁。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精彩部分的点评:

1. 历史背景的深度描绘:作者将村庄菲斯滕费尔德作为叙述的核心,通过对村庄历史事件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复杂。书中对于各个时期村庄所经历的事件进行了详细的铺陈,从三十年战争到东西德的分裂与统一,每个事件都对村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书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老一辈人的日渐凋零象征着传统与记忆的消逝,而新一辈人的成长则代表着变革与希望。

3. 文化冲突的深刻展现:作品深入探讨了文化冲突的主题,尤其是在东西德分裂与统一的大背景下,村民们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引发了读者对于民族、国家与文化身份的思考。

4. 艺术性的高度成就:此书获得2014年德国莱比锡书展大奖,并入围德国图书奖长名单,充分证明了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作者借由村庄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卓越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5. 传统现代的碰撞融合:书中描述的秋天节日、焚烧女巫形象的假人以及载歌载舞的场景,都是传统与现代元素碰撞融合的例证。这些描述不仅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化进程中可能被边缘化的文化元素的担忧。

6. 语言风格的独特表达:斯坦尼西奇的语言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他运用独特的叙述手法和语言表达,使得整个故事生动、形象且充满诗意,让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深刻的思考。

总之,《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是一部集历史、文化、人性于一身的杰出作品。作者通过对一个小村庄历史变迁的描写,展现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部作品不仅让人深思历史的重要性,也提示人们关注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可能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