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4|回复: 1

《我包罗万象》 埃德・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科普 
s33445339.jpg          

书名:我包罗万象
作者:埃德・扬
分类:微生物 生物 科普
ISBN:9787559629210      

内容简介

在人类的生活史中,微生物常常隐而不现,只有当我们被因它们而起的疾病击倒时,才猛然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因此,人们常常给微生物冠以恶棍之名,直到今天仍然容易谈菌色变。可事实上,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不仅从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万物,斑头雁迁徙飞跃喜马拉雅山时带着微生物,象海豹潜入深海时也携有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本书将带领我们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每个自成“动物园”的人体之上,微生物能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驯化免疫系统、指导行为,并赋予我们各种神奇的能力。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重新认识人类过往对很多古老共生关系的大意破坏,同时见证当下各行各业努力构建新型共生关系的谨慎尝试。

也许,是时候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改写奥逊·威尔斯的“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了。在离不开与微生物的共生互动之中:“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作者简介

埃德・扬是《大西洋月刊》的科学记者,目前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工作。他的作品还常见于《美国国家地理》《纽约客》《连线》《自然》《新科学家》和《科学美国人》等众多科学媒体。他因出色的生物医学报道和生命科学传播工作,于2016年分别荣获迈克尔·E. 德贝基新闻奖(Michael E. DeBakey Journalism Award)和拜伦·H. 瓦克斯曼奖(Byron H. Waksman Award),他曾经的博客“并不复杂的科学”(Not Exactly Rocket Science)曾于2010年荣获美国国家研究院凯克科学传播奖(National Academies Keck Science Communication Award)。埃德曾经在TED发表关于控制意识的寄生虫的演讲,目前已获得150多万的观看量。

译者郑李,笔名李子,科学松鼠会成员,科普作者、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目前在佐治亚理工大学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包罗万象》这本书以其深入浅出的论述和幽默风趣的笔调,成功地将读者引入了微生物的世界,揭示了它们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埃德・扬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对微生物的深厚情感与广泛的知识面,同时有效地传递了科学的魅力和重要性。以下是对于这本书精彩部分的点评:

1. 科普书写新范式:扬以清晰的论述和雄健的笔力,将复杂的科学知识浅显易懂地呈现给读者。这种写作方式不仅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获取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改变观念呼唤:书中挑战了人们传统上对微生物的负面看法,展示了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通过为微生物“正名”,扬不仅扩大了读者的视野,还促使人们重新评估和欣赏这个微观世界。

3. 共生关系解读:通过深入浅出的解析,作者向读者阐明了微生物与人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这些描述不仅增加了读者对自身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也让大家明白这个微观世界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和演化。

4. 生命多样惊叹:埃德・扬通过揭示微生物在塑造器官、防御疾病、消化食物等方面的作用,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且活力四射的生态系统。这增强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5. 科学普及意义:本书作为生物学科普读物,其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增长见识,还能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6. 文笔生动吸引:作者的诙谐笔调使得原本可能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种写作风格为科普文学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7. 视野开拓之作:这本书带领读者以“微生物之眼”重新认识世界,打破了局限于人类中心的视角,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命认知视野。

综上所述,《我包罗万象》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埃德・扬通过这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超乎想象的世界,让人们认识到微生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联。这本书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生物学的认知,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生命的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