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9|回复: 1

《中国女孩》 王苇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成长 美国 
s30004004.jpg          

书名:中国女孩
作者:王苇柯
分类:小说 成长 美国
ISBN:9787553514246      

内容简介

来美国的时候,我五岁,跟随经过不懈努力终可以来这里深造的父亲,以及几乎倾尽全力帮助父亲实现愿望的母亲。

父亲老觉得我不够聪明,母亲觉得我不够漂亮,他们从不夸我。既不够聪明也不太漂亮的我终于念到了名校的博士,日子仿佛还过得去:导师并不讨厌我,我跟实验室同事处得不错,有学医的死党可以经常聊知心话,还做了阳光帅气人见人爱的埃里克的女朋友。

只是,我为什么总觉得不安?

终于有一天,埃里克跟我提出了一个请求,我要吓死啦!我想别过目光,我不想回答,我甚至考虑要找机会逃开……然而,先离开的却是埃里克?

作者简介

1989 年出生在南京,5 岁时随父母出国,辗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曾以3.98 分的GPA 成绩毕业于美国布隆菲尔德山国际高中,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入围总统奖学金半决赛,以SAT2 满分,SAT、ACT、MCAT 接近满分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主修化学,辅修英文。2011 年选为哈佛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在读公共卫生博士期间转行写作,并且在波士顿大学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

她的小说经常发表于《阿拉斯加季刊评论》等多个文学刊物上。

《中国女孩》(Chemistry)是她出版于2017 年的长篇小说。该小说描写了一个在波士顿著名学府里攻读化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女孩的成长、情感和身份困惑。语言幽默、天真、直愣愣、一本正经,又自有其动人和深邃之处。

该书描述的中国年轻人成长的典型经历与心路历程,不仅让亚裔读者,也让许多美国本土年轻人产生了强烈共鸣。《纽约书评》《巴黎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等主流精英媒体纷纷给予报道和评论,《娱乐周刊》书评给予了满分A。

普利策奖得主安·帕切特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哈金等多位知名作家都对该书的创建性给予了称赞。本书迅速在当年获得了包括海明威笔会奖、怀丁奖在内的一系列文学奖项,王苇柯也因本书被美国图书基金会评选为”五名最杰出的35 岁以下作者“之一。这部幽默、诡谲、个性而诚实的小说也被亚马逊影业看中,已成立制作团队,为其操刀电影改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女孩》这本小说以一个在波士顿攻读化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女孩的成长经历为核心内容,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探讨了身份认同、文化差异和个人成长等主题。结合书籍的简介与相关评论,本书有以下几个精彩部分:

1. 文化冲突描绘:主人公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女孩,书中对其在两种截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展示了她在适应新环境时遇到的挑战。

2. 身份认同探索:在异国他乡求学和生活的过程中,主人公不断寻找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这种内心的挣扎和探索是书中的一大亮点。

3. 人际关系细腻:小说中对女孩与家人、朋友和恋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着细腻的描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纠葛的复杂性。

4. 学术追求之路:作为一个化学博士研究生,主人公在学术上的追求也是小说的重要线索,反映了科研道路上的孤独与挑战。

5. 情感故事发展:小说中对女孩的情感生活进行了丰富的描述,表现了她在爱情路上的甜蜜与苦涩,增添了故事的情感深度。

6. 成长阵痛呈现:成长的过程伴随着各种阵痛,小说没有回避这些,而是展现了主人公如何面对困难并逐渐成熟。

7. 书写风格独特:作者王苇柯的书写风格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她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人物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心理。

8. 社会背景反映:小说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留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况,对于理解这一群体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女孩》这本书通过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一个留学生在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成长故事,深刻揭示了跨文化背景下个人身份寻求与建构的复杂过程。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精彩之处,值得读者细细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