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7|回复: 1

《中国古道》 伊莎贝拉・韦廉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中国 
51QTIE4NIAL.jpg          

书名:中国古道
作者:伊莎贝拉・韦廉臣
分类:中国 近代史
ISBN:9787101134759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代著名传教士威廉臣的夫人所著,记录了其1881年随威廉臣从烟台到北京沿途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展现了一幅在时代变迁的历史大视野中,十九世纪末中国北方社会生活的风情画卷。作者随丈夫在中国生活多年,能熟练使用中文,交际广泛、处世圆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协助韦廉臣之余,她用自己独特的西方女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力,书写中国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中国社会的世态风俗,为读者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珍贵记忆。

本书中,作者从西方女性的视角出发,在记录大量沿途的见闻和风土人情的同时,笔墨间洋溢着初次接触异域风土时的好奇和喜悦。同时,因为作者的女性的身份,使得她可以深度接触中国的女性,得以见识并记录那个时代中国家庭生活的原态,为读者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丰满的近代社会生活史资料。

作者简介

伊莎贝拉・韦廉臣 近代著名入华传教士韦廉臣先生的夫人,1863年来华,协助其夫从事传教活动并多次在中国旅行。作者以丰富的经历、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力,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珍贵记忆。

刘惠琴 女,历史学博士,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代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出版有《北朝儒学研究》《传教士与开埠烟台》等著作。

陈海涛 男,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现供职于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室。著有《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等著作,译有《烟台往事》《图说烟台》《芝罘学校》等译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伊莎贝拉·韦廉臣所著的《中国古道》是一部记录了1881年作者随其夫威廉臣从烟台到北京沿途所见所闻和感受的作品。这本书不仅是对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面貌的直观描述,也是对当时历史大视野中时代变迁的生动展现。

以下是对《中国古道》这本书的几个精彩部分进行的点评:

1. 旅行见闻:伊莎贝拉在书中详细记录了她在中国的旅行经历,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生动的历史画面。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城镇、乡村、自然风光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

2. 文化观察:作为一位西方传教士的夫人,伊莎贝拉拥有独特的视角,她对中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当地的宗教活动都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当时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3. 社会风貌:书中所反映的晚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包括官道、驿站、商队等,都是研究中国晚期帝国历史的珍贵资料。作者亲历的叙述使这段历史更加真实而立体。

4. 时代变迁:通过伊莎贝拉的目击叙述,读者能够感受到十九世纪末中国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她的描写捕捉到了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珍贵。

5. 个人情感:在这本行纪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其所见之物的客观描述,还能感受到她对中国人民及其文化的深厚感情。她的同情心和敬意渗透在字里行间,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

6. 插图注释:书中的插图和注释进一步丰富了文本内容,使得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描述,并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7. 翻译译注:由陈海涛译注的中文版,不仅忠于原文,还加入了必要的注解,帮助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使得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了原汁原味。

综上所述,《中国古道》不仅是一本普通旅行记,它凝聚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和文化的深切感悟,是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及文化的重要窗口。伊莎贝拉·韦廉臣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赋予了这部作品非凡的文学和历史价值。该书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文献,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过去与现在的读者而言,它是一份信息量丰富且引人深思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