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回复: 1

《应邀之作:拉金随笔》 哈罗德・布鲁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随笔 
s33904890.jpg          

书名:应邀之作:拉金随笔
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分类:文学 随笔
ISBN:9787532784493      

内容简介

菲利普・拉金是蜚声国际的英国诗人,其作品影响大、流传广,为一众知名作家如德里克•沃尔科特、谢默思•希尼、克莱夫•詹姆斯等所称道,许多诗人更是将其作品视为写作灵感的来源。《应邀之作:拉金随笔》收录拉金1955年至1982年间应报刊、杂志等媒体约稿发表的五十余篇随笔、杂文、 书评和乐评等,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浓缩了拉金一生的主要审美理想和艺术观点。拉金文笔凝练,亦庄亦谐,许多文章虽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向为欧美读书界所推重。

● “我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工作一整天,然后做饭、吃饭、洗东西、打电话、写付费文章、晚上喝酒看电视。我几乎从不出门。我想每个人都在试图忽略时间的消逝:有的人通过做很多事情,在加利福尼亚住一年,下一年再去日本;或者是通过我这种方法——让每一天、每一年都过得一模一样。很可能这两种方法都不管用。”

●“我在某个场合说过,小说写的是其他人,诗歌写的是你自己。我想麻烦就在这儿,真的。我对其他人不够了解,我对他们不够喜欢。”

●“困厄对于我而言,就像黄水仙对于华兹华斯那样。”

●问:“您是怎样萌生这个念头,要用癞蛤蟆的意象来代表工作或劳动呢?”

答:“纯粹是天赋。”

作者简介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英国诗人。1922年生于考文垂。194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曾先后工作于威灵顿公共图书馆,以及莱斯特、贝尔法斯特、赫尔等大学图书馆。拉金为诗集学会主席、大英文艺促进会文学委员会委员、美国文理科学院名誉院士。1985年逝世于赫尔。著有诗集《向北之船》、《受骗较轻者》、《降灵节婚礼》和《高窗》,随笔集《爵士乐笔记》、《应邀之作》和《续应邀之作》。曾获女王诗歌金质奖章、美国艺术和文学学术院洛安尼斯奖、德国FVS基金会莎士比亚奖等。拉金被公认为是继T.S.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

李晖,安徽宣城人。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治学方向为小说理论与翻译研究、现代主义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的外译传播、中西寓意叙事比较。主要译作有《应邀之作:拉金随笔》《绝对恐惧:致杜卞卡》、《美学》、《浪漫主义》等,合译有《最佳欧洲小说》II、II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应邀之作:拉金随笔》精辟点评

《应邀之作:拉金随笔》这本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16年呈现给读者,汇集了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在1955年至1982年间的各类应约之作。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拉金一生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见解。

读《应邀之作:拉金随笔》,每一篇短文都彰显出拉金对文学与音乐的深刻理解。他不仅仅是在评论别人的作品,更是借此表达自己的审美理念。比如在书评中,他不满足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解读,而是深挖作者的写作动机、文体构造以及作品背后的文化寓意。拉金的这种深度剖析,使得这些随笔杂文不仅限于一篇篇独立的评论,它们还成为了探讨艺术与文化的一种手段。

拉金的文字风格直接而鲜明,常常以一种几乎是对话式的口语风格展开论述。这种亲切的风格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不论是深入的文本分析,还是对音乐的细腻感受,他的文笔都能够精确地捕捉到作品的精髓,并且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传递给读者。

对于热爱文学与艺术评论的读者来说,《应邀之作:拉金随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收藏。它不仅展现了一个诗人批评家如何透过他人作品反观自我,更是一部记录个人思想成长和时代变迁的文献资料。拉金的这些文章,除去一篇以外,全都是应邀而作的文字,这不禁让人感受到一种时代的呼唤和个人使命感的交织。

《应邀之作:拉金随笔》不仅是对拉金已出版作品的重要补充,更是了解其文学思想和审美偏好的关键。它如实地记录了一个诗人如何在特定时期内,通过对周遭文艺作品的观察与思考,来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