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5|回复: 1

《风暴眼》 帕特里克・怀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文学 
s33563105.jpg          

书名:风暴眼
作者:帕特里克・怀特
分类:小说 文学
ISBN:9787533958732      

内容简介

《风暴眼》是澳大利亚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奠定了他文学巨匠的地位。小说以亨特太太生命垂危到下葬这一时段内的活动为故事框架,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既叙述了她享乐放荡而又充满不幸的一生。

悉尼,腐朽的豪宅中,年过八旬的伊丽莎白·亨特抗拒着死亡的来临。病榻前,一对受利益的驱使而归来的子女,三个性格各异的护士,一个小丑般的管家,一位正直却懦弱的律师,在这虚伪冷漠的家庭中,上演一出勾心斗角、爱恨交织的悲喜剧。曾经美貌放荡的伊丽莎白,贪婪地攫取一切,伤害着家人与朋友;死亡的临近却让她在半梦半醒中,找到了终其一生都未能寻到的至善境界。就像多年前,伊丽莎白在海岛上经历过的一样,痛苦的风暴会将虚无荒诞的生命荡涤一清,带来纯洁、静谧的风暴眼。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怀特 (1912—1990)

Patrick White

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因其“以融会了史诗风格和心理描写的叙事艺术,将一座新大陆引入文学地图”,而于197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怀特出生于英国伦敦,不满一岁时随父母回到 澳大利亚悉尼。因自幼患有哮喘,多幽居独处。怀特在澳大利亚的农场度过了童年时光,1932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法国与德国文学,读书期间出版了他的首部诗集《农夫与其他诗》。

怀特一生创作颇丰,出版有《人树》(1955)、《探险家沃斯》(1957)、《乘战车的人们》(1961)、《风暴眼》(1973)、《树叶裙》(1976)等长篇小说12部,中短篇小说集3部,此外还有剧作8部,以及诗歌、自传及未出版作品多种。怀特的作品笔触细腻、极富诗意,擅长在意识流及叙事之间自由切换,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怀特一生拒绝了无数文学奖项,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1990年因病去世于悉尼的公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风暴眼》的文学价值与精彩之处

《风暴眼》是帕特里克·怀特代表作的一部分,其内容深度和叙述技巧都展现了作者作为文学巨匠的实力。小说的精彩部分在于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爱与自我发现的故事,还反映了人性的深层次探索,以及对社会规范和个体自由冲突的深刻反思。

亨特太太临终到下葬的这一时段,虽然只是人生短短的一瞬间,但怀特却以此为主线,围绕着她和她周围的人物群,巧妙地编织了一张张情感与记忆的网。通过亨特太太的家人、朋友和仆人等人物的不同反应,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每个角色都在自己的轨迹上经历着一场看不见的风暴,而亨特太太的生命终点,则象征着这场心灵风暴的“眼”,既是平静的中心也是新的风暴的开始。

小说中的语言运用,无疑是其精彩之处的重要一环。怀特的文字细腻而富有诗意,他能够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对亨特太太的描写,既展示了她的坚强与固执,又不失对她孤独和脆弱的同情。这种对人物深层心理的探究,使得《风暴眼》不仅是一个故事的叙述,更是一次心灵的剖析。

此外,小说在构建故事情节时,也不忘加入社会背景的描绘。通过不同阶层、不同命运的人物,折射出澳大利亚社会的某些侧面。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到作者对于时代、国族、文化的深刻思考。

《风暴眼》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如何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与周边世界的关联,审视个体存在的意义。这部作品像一把解剖灵魂的手术刀,精准而深入地切入人性的深处,让人在领略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得以窥见自己内心深处的风暴。

综上所述,《风暴眼》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不仅因为它呈现了高超的文学艺术,更因为它深刻地触及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关系以及自我的深层次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