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2|回复: 1

《在路上(博集天卷)》 杰克・凯鲁亚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经典 美国 
s33541700.jpg          

书名:在路上(博集天卷)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
分类:文学 经典 美国
ISBN:9787540493899      

内容简介

萨尔是位对文学、爵士乐和女人都充满好奇与热情的年轻作家,时常和纽约的朋友们一起谈论哲学、文艺与创作。富于热情与野性的迪安突然闯入这个圈子,此时萨尔的生活正面临转折,于是他决定追随迪安“在路上”的步伐,去实现自己去往西部的梦想。

小说以萨尔的视角讲述了他和迪安等人四次横跨美国大陆的公路旅行。在混乱而亢奋、真挚而疯狂的旅程中,他们结识了流浪汉、农民、工人、少数族裔。这些人同样身处“黄金时代”,应许的“美国梦”却被淹没在幻想与泡沫中。萨尔与迪安纵情于爵士乐和性爱,开启了通往体验生命以及无限可能的那扇大门。他们尽情地燃烧自我与探索世界,追寻生命的真义和灵魂的自由。

本书是凯鲁亚克的自传体小说。1951年,年近三十的凯鲁亚克于短短三周之内,在一幅三十多米的卷轴上一气呵成写完此书。在屡遭退稿后,经他自己六度修改的《在路上》终于在1957年正式出版。其后,此书轰动美国并风靡世界,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凯鲁亚克也被奉为新世代的精神教主,鼓舞着无数年轻人循着他的足迹找寻人生真义。

作者简介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小说家、诗人,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父母为法裔加拿大人。他凭橄榄球奖学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后退学去商船上当水手,也曾短暂地加入海军,但因无法忍受军纪约束,住进精神病房并获退伍。

逃离与追寻贯穿了凯鲁亚克的一生,身份的疏离和语言的隔阂,让他始终游离在社会的边缘。他自诩是时代和社会的“局外人”,一直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声音。在纽约期间凯鲁亚克结识了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等人,并以他们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创作了《在路上》。此书被誉为一部定义了“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作品,至今畅销不衰,并且被列入美国大学人文通识课的必读书目。他还著有《达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独旅者》等作品。

译者:何颖怡,台湾政治大学硕士,曾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从事比较妇女学研究。现专职翻译。译有《裸体午餐》《在路上》《阿宅正传》《天真的人类学家》《时间里的痴人》《行过地狱之路》《林肯在中阴》等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路上(博集天卷)》这部作品,由杰克・凯鲁亚克撰写,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内涵,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公路旅行记录,它更深层次地探讨了追寻个人自由和美国梦的过程。以下对该书的精彩部分进行具体分析:

1. 探索与自由:
   - 书中描述了主人公萨尔和迪安等人的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他们一路上寻找个性和自由的表达。
   - 通过不断的移动和探险,他们试图逃离社会的约束,寻找内心的真实和自我实现。
   - 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流动,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哲学的探索,以及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挑战。

2. 文化与禅宗:
   - 旅途中,主人公们常常讨论东方禅宗以及美国的文化习俗,显示了他们在精神层面的探求。
   - 这种深入的文化对话和精神探索,为小说增添了哲学深度,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不同文化思想的开放态度和融合尝试。

3. 写作风格与技巧:
   - 凯鲁亚克采用了即兴式的自发性写作技巧,他的思绪如自然流动,反传统情节设置,大量使用俚语和俗语。
   - 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使得文本具有一种原始的活力和直接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4. 社会影响与文学地位:
   - 《在路上》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宣言书,对美国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作品的流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青年思潮,而且成为了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与美国现代文学的其它重要作品如《哈克贝里·芬历险记》齐名,构成了对美国梦的一种探索和拷问。

5. 结构与旅程:
   - 小说的结构紧凑,旅程遍及美国各州至墨西哥,每一个地点都带着鲜明的文化和社会标志。
   - 这种地域上的广泛覆盖,使得作品不仅是一次心灵之旅,也是一幅美国文化和地理的广阔画卷。

综上所述,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在路上》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使其不仅是一部关于旅行的作品,而是一部充满深刻社会和文化探索意义的现代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