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6|回复: 1

《西方正典》 哈罗德・布鲁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s29429998.jpg          

书名:西方正典
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分类:文学
ISBN:9787544755450      

内容简介

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品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作者简介

哈罗德・布鲁姆(1930— ):当代美国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代表作有《影响的焦虑》(1973)、《误读之图》(1975)、《西方正典》(1994)、《莎士比亚:人的发明》(1998)等,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有煸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正典》是由著名的美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所著,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下面将深入探讨该书的几个精彩部分:

1. 审美自律性的重要性
   - 对审美自律性的重申:哈罗德·布鲁姆在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理论的背景下,坚持认为文学批评不应被意识形态化,强调智识与审美标准的必要性。这一观点为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对抗时代潮流:布鲁姆的审美自律性论点是在当代各种理论引领风骚之际提出的,他的立场可以看作是对于文学批评过于社会化、政治化的某种反思和回应。

2. 孤独的美学意义
   - 孤独与创作的关系:布鲁姆提出,“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种孤独是创作者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对话,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面对死亡的省思:布鲁姆进一步阐释,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与自己死亡的相遇,这种对生命终极问题的直视,赋予了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精神意义。

3. 莎士比亚作为标尺
   - 一切正典的标尺:布鲁姆将莎士比亚置于西方正典的核心位置,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标尺来衡量其他文学作品的价值。
   - 收录大师作品:书中收录了26位被布鲁姆认定的大师作品进行赏析,这种筛选本身即反映了其独到的审美观和文学价值判断。

4. 经典悲歌的解读
   - 悲歌的情感力量:布鲁姆对经典悲歌的解读揭示了悲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力量和人类普遍的悲悯情怀。
   - 文学中的命运与抗争:通过对悲剧作品的分析,布鲁姆展示了文学作品如何表现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抗争,以及从中体现出的人性光辉。

5. 贵族时代的回顾
   - 文学与贵族精神:在对贵族时代的回顾中,布鲁姆探讨了文学与贵族精神之间的联系,指出了贵族时代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
   - 时代特征的体现:布鲁姆认为,贵族时代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更是人类精神和文化追求的一种体现。

6. 审美标准的确立
   - 个人审美的重要性:在论述审美标准时,布鲁姆强调了个人审美的独立性和重要性,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去发现和欣赏美。
   - 美的多样性:同时,他也承认美的标准是多样的,不同的人可能对美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种多样性是文学魅力的一部分。

7. 影响与误读
   - 影响的焦虑:布鲁姆在其其他作品中提出的“影响的焦虑”理论,在《西方正典》中也有体现,他分析了前人对后世作家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创作压力。
   - 误读的价值:布鲁姆认为,误读可以是创新的源泉,后代作家通过误读前人作品,创造出全新的文学作品,这一点体现了他对文学传统与创新关系的深刻理解。

此外,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不仅是一本文学批评之作,更是一次对传统审美价值的重申和对个体孤独体验的美学升华。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深入了解西方文学的经典作品,也能感受到布鲁姆对于文学本质的深刻洞察。

综上所述,《西方正典》的精彩部分不仅在于其对经典作品的赏析和评论,更在于布鲁姆对文学、审美、个体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这些内容对于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