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3|回复: 1

《中国村落史》 胡彬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中国 
41o95LkMb8L.jpg          

书名:中国村落史
作者:胡彬彬
分类:中国 乡村
ISBN:9787521733419      

内容简介

传统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在这样一种文明结构中,星罗棋布生长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村落,是长久以来中国人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社会组织,是孕育中华文化的基础构成,也是在中国广博的地域和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一种历时悠久、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时空坐落。涵养衍生于传统村落中的组织结构、传统智慧、文化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分,至今仍深刻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气质,构成了极为牢固又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的内在特征与外在形态。 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现代中国,传统村落面临急剧消失的生存危机。因此,对现存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进行抢救性发掘与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本书作者在数十年间寻访中国境内传统村落5000余个,积累了海量的田野考察资料。通过对新材料的整理研讨,对历史文献典籍的引述探究,本书徜徉古今,从文明发源写到现代中国,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完整呈现并深入阐释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演变发展,讲述了不同时期传统村落的特征,其文化意义及其与时代背景、社会制度间的交互影响。在层次递进的历史爬疏和条分缕析的引经据典背后,中国传统村落的全景式面貌跃然纸上。 遍布中华历史天地间的传统村落,既是一种特殊的空间聚落,又凝结着在其间生产生活的中华各族人民的生活传统、社会交往、生存哲学、艺术审美。可以说,传统村落是一种文化聚合体。当今天我们重新触摸传统,这些村落遗存的价值已经突破其所存在的时空,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是理解传统中国的重要路径,也是记录民族记忆、激活文化传统,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更是构建中国文化研究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方法。

作者简介

胡彬彬,湖南双峰人,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理论体系的创建者,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暨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平生成就了一件事:把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推向了国家文化保护战略,把中国村落文化的研究引入国家人文学科研究的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中国村落史》--胡彬彬著

胡彬彬所著的《中国村落史》是一本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村落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著作。这本书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历史资料为支撑,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古老村落的发展历程,对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书的开篇,作者胡彬彬将读者带入了中国早期村落的形成时期。通过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他重建了早期村落的生活场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先人如何在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构建居所,以及他们的社会组织形态。这一部分通过对原始村落的描绘,勾勒出了中国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轨迹,为理解后续的村落变迁奠定了基础。

书中的另一亮点是对中国历史上村落与城市关系的探讨。胡彬彬详细分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阐述了村落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尽管城市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但广大的农村地区才是生产粮食和维持生计的基础。这一观点有助于读者认识到,传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撑。

在讲述近现代村落变迁时,作者着重描述了工业化、城市化对传统村落的冲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村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胡彬彬不仅记录了这些社会现象,而且深入分析了背后的社会动因,如土地政策的变动、经济结构的转型等。这一部分对于认识当代中国乡村的变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书中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的讨论也尤为引人注目。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许多传统的村落文化逐渐消失。胡彬彬在书中呼吁,应当重视并采取措施保护村落的传统文化,如乡土建筑、民俗习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他认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现代文明多元共存的必要。

书中的精彩内容不仅限于以上几点,作者还对村落中的民间信仰、节日庆典、家族制度等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分析,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

《中国村落史》是对中国古老村落发展与变迁的全面梳理。它不仅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个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的根基,以及伴随现代化进程,乡村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此书值得推荐给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兴趣的读者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